【推荐】关于中外原油贸易如果你还不知道这些中委基金

文|王宝昌、钟飞

;来自《国际石油经济》

一、世界原油贸易趋势分析

1. 亚洲需求和北美供应的崛起深刻改变世界原油贸易流向

2014年,原油国际贸易规模保持增长,现货贸易总量超过20亿吨。

需求方面,2014年世界原油需求增速伴随世界经济增速放缓而下降。国际能源署(IEA)对2014年原油需求增长的估值为67万桶/日,低于2013年122万桶/日的增长幅度。其中,非经合组织的国家原油需求增长111万桶/日,主要来自亚太、中东和拉美地区;经合组织国家原油需求同比下降43万桶/日,其中,除美国略增长4万桶/日外,欧洲国家原油需求下降18万桶/日,日本下降23万桶/日。

供应方面,2014年世界原油供应9320万桶/日,比2013年增长184万桶/日,供大于需76万桶/日,供需相对宽松。其中,欧佩克国家原油产量3667万桶/日,同比略减5万桶/日,在世界原油供应中的占比降至40%左右,主导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非欧佩克国家原油供应量5653万桶/日,同比增长189万桶/日。增量主要来自于非常规资源,其中美国页岩油增产贡献最大,增幅达147万桶/日;其他非欧佩克国家和地区(例如俄罗斯、非洲等)的地位也逐渐凸显出来。

世界原油贸易流向出现新的分化组合,多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一方面是亚洲替代美国和欧洲成为原油进口的重心,亚洲进口量约占世界进口总量的50%。IEA预计到2020年,亚洲原油进口量将占到国际原油贸易量的65%,成为非洲、拉美以及中东原油最重要的输出目的地市场,对重新平衡世界原油供需发挥关键作用。

另一方面,北美成为世界原油新的供应中心,中东地区仍然是最重要的原油出口地,随着前苏联、非洲、拉美等地区出口量增加,世界原油供应的多元化趋势明显,低油价下出口国对市场份额的争夺日趋激烈。

从具体贸易流向上看(见下表),世界原油主要出口地区包括中东、非洲、前苏联和拉美。中东和非洲地区资源丰富但自身消费能力不强,2014年原油出口规模分别约为1770万桶/日和600万桶/日,主要出口目标市场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出口至北美的原油数量急剧下降。

由于中东地区近年来大规模新建炼油能力,未来原油出口量也可能有所下降。前苏联地区的原油出口量显著增长,2014年出口量约为670万桶/日,其中超过2/3出口至欧洲,其余出口至以远东为主的亚太地区。随着欧洲原油消费量下降,以及俄罗斯油品出口政策的变动,出口至欧洲的原油将有所减少。

同时,随着东西伯利亚油田的开发以及东西伯利亚—太平洋(ESPO)管道输油量的增加,向亚太地区的出口量正在逐渐增大。拉美地区是另一个原油净出口地区,2014年原油出口量约为260万桶/日,其中70%销往美国。近年来,随着美国的进口量下降,拉美原油生产国正在积极开拓亚太和欧洲市场。

世界的原油进口主要集中在亚太、欧洲和北美地区。美国除自产页岩油增加外,主要在北美区域内大量进口加拿大油砂。欧洲地区2014年原油进口量略有下降,约为900万桶/日,进口来源保持多元化,主要原油进口来自前苏联、非洲和中东地区,其中东欧地区主要从前苏联地区进口。

亚太地区2014年原油进口量超过1800万桶/日,替代美国和欧洲地区,成为世界最大的原油进口地区,进口量在世界总量中占比接近50%。进口量的增加主要来自于中国和印度,而日本需求有所下降。亚太地区原油进口来源主要是中东地区,来自前苏联地区、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进口量也在逐渐增加。

2. 国际原油贸易新趋势

2014年以来,世界原油供需基本面宽松,加之各地区石油消费和生产的此消彼长,导致国际原油贸易格局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1)北美能源独立正成为现实,加拿大在美国原油进口来源中所占比例持续提升

北美原油进口量在页岩油革命的推动下大幅度减少,2004-2013年,美国原油进口净减少1.55亿吨/年,降幅24%;2014年美国原油产量达到863万桶/日,原油净进口量约701万桶/日,对外依存度继续下降,通过“能源革命”实现“能源独立”进程加快。预计到2020年美国原油净进口量将进一步降至450万桶/日,对外依存度降至27%。

随着美、加两国管道和铁路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预计到2020年,美国净进口加拿大原油将由2014年的255万桶/日提高到340万桶/日(见下图),而同期从加拿大以外地区净进口原油的数量则由445万桶/日降至100万桶/日左右,届时美国对北美以外地区的原油依存度可能降至15%左右。

(2)低硫轻质原油产量上升,贸易格局发生变化

2013年世界低硫轻质原油的产量为2150万桶/日,较1995年增长了23%。低硫轻质原油60%以上的生产集中在大西洋沿岸地区,包括欧洲、非洲以及美国。欧洲和非洲是传统的低硫轻质油的产地,除区内消费外,主要出口美国市场。欧洲低硫轻质原油主要来自北海油田,近年来产量逐步下滑;非洲产油国由于局势动荡,出口量也有一定程度的下滑;世界低硫轻质原油产量增长主要来自于美国。

2010年以来,由于页岩油革命,美国轻质低硫页岩油产量大幅度攀升,对欧洲和非洲的轻质原油需求大幅减少。预计未来这一趋势仍将延续,到2020年,在美国进口原油中,中质和轻质原油的比例将降至10%左右,而重油的比例将接近90%。

(3)原油价格下跌伴随布伦特与WTI的价差进一步收窄布伦特原油与WTI的价差曾在2011年达到25美元/桶的峰值。由于美国存在原油出口禁令,WTI价格一直遭到压制,美国炼油企业因加工WTI原油而获益匪浅。

2013-2014年由于美国新原油管线的建设和国内管道原油返输,两者价差有所缩小,尤其是2014年下半年以来,欧佩克面对持续下跌的油价决定维持产量,布伦特较WTI更好地反映了世界原油供需失衡的局面,跌势中逐步缩小了与WTI的价差;2015年1月布伦特与WTI的价差曾一度出现负值,之后又有所扩大,表明欧佩克维持市场份额,以低油价冲击美国页岩油生产的预想达到了某种效果。预计未来随着北美原油出口,布伦特与WTI的价差可能进一步降低,并对国际石油贸易产生深远影响。

二、当前我国原油贸易的特点分析

1. 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进口来源逐渐多元化

2014年我国原油表观消费量5.18亿吨,剔除库存变化同比增长2.8%,对外依存度接近60%,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预计到2020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9%。

2014年,我国原油进口量为3.1亿吨,同比增长9.5%。近年来我国努力分散原油进口来源,大力实施原油贸易多元化战略。2014年我国原油进口来源国前三位分别为沙特阿拉伯(4967万吨)、安哥拉(4065万吨)、俄罗斯(3311万吨)。

原油进口呈现逐步多元化的特点(见下图):1)我国与中东的原油贸易份额有所降低,但总量依然很大,占比约为52%;2)前苏联地区在与我国的原油贸易中的地位和份额逐步增加,2014年俄罗斯取代阿曼成为我国进口原油的第三大来源地;3)通过与拉美国家积极开展融油融资业务,取得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等地资源,原油贸易前景广阔;4)非洲资源得到进一步落实,成为我国实现原油贸易流向多元化的重点地区之一。

2. 贸易方式逐步多样化,原油期货市场建设初见端倪

国际石油贸易的主要方式可以分为现货、期货、长期合约和获取份额油等四种。长期以来,我国获取原油的方式以现货为主,期货、长约及份额油较少,贸易方式相对单一。近年来我国东北、西北、西南和海上四大油气运营通道建设成功,贸易和运输方式逐渐呈现多样化。目前我国进口原油现货采购比例约占70%,随着上海自贸区政策的不断完善,原油期货市场筹备建设初见端倪。

国际油价的定价权主要在期货市场,上海原油期货若成功推出,或可以形成相对独立的亚太地区原油基准油价格,实现期货市场的发现价格和规避风险两大基本功能,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在未来石油贸易中,可积极争取采用上海原油期货计价,推动上海原油期货成为我国乃至远东地区原油计价的基准。

3. 在世界原油供需宽松的形势下,价格成为原油贸易最重要的关注点

在供需宽松、油价下跌的大背景下,原油贸易逐步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移,进口国保障资源供应的迫切程度有所下降,更多地关注价格下降对本国经济的推动作用。出口国希望保持出口市场份额的稳定,实现可持续盈利。因此国际油价的波动成为双方共同关心的首要话题。

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14年我国原油进口量比2013年增长9.5%;但进口金额为1.4万亿元人民币,仅比2013年增长2.5%,原油进口平均价格下跌6.1%。根据世界银行估算,油价下跌10%,对中国经济增长率的拉动在0.1%~0.2%之间。随着石油价格回归供需基本面,商品属性逐步显现,在确保供应的前提下,石油价格波动成为我国石油安全的真正问题。

4. 仓储码头等贸易物流设施建设发展迅速

仓储、码头等物流设施是发展石油贸易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当前我国贸易物流设施建设发展迅速,投资建设主体更加多元化,三大石油集团、地方港务集团、外企、民企、甚至国有投资公司等依托一体化经营、地方资源、资本优势等纷纷介入石油商业储备和港口码头建设,促使油库建设规模大型化,仓储企业专业化和物流设施网络化扩张。截至2014年底,我国共有国家战略储备库6个,储备能力1.41亿桶,商储库25座,存储能力3.07亿桶;全国共有可停靠超大型油轮(VLCC)的港口14个,泊位20个。

运营方面,独立仓储公司、大型石油公司和油品贸易公司等采取自营、租赁、外包等多种方式利用物流仓储设施提供运输、中转、港口装卸等服务。贸易物流设施建设和现代化管理运营,成为我国石油贸易近年来快速发展的重要助力。

三、对我国发展原油贸易的建议

1. 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发展与石油资源国的合作,持续推进原油进口来源多元化和方式多样化

随着美国页岩油气革命的推进,近年来国际原油贸易流向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为维护国家石油供应安全,我国原油贸易应坚持进口来源的多元化。

一是抓紧国家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机遇,巩固与中亚俄罗斯地区各国的地缘政治关系,以适当的价格和条件签订长期合约,获取长期稳定的资源;

二是依托国家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有利契机,继续保持中东地区的贸易份额,落实海上进口通道的主要资源,同时继续开拓非洲资源,推广互利共赢的“安哥拉模式”;

三是利用上中下游一体化、融油融资等合作方式,提高获取南美资源的能力,确保海上通道的贸易流向的多样化;

四是积极参与海外资源国的油气开发,通过投资参与海外油田建设等方式,获取份额油,或者竞标成为作业方,承担石油钻探大型项目,签订产品分成合同,落实资源。

2. 建立多层次、开放的原油交易市场,争取更多的定价话语权

石油贸易市场呈现多层次、交易方式和交易主体多元化的特点。可以借鉴先进国家建设石油贸易市场的经验,逐步整合国内现有的现货交易市场,有步骤地推进期货交易市场,放松管制,开放市场体系和交易方式的多元化。

一方面应该允许更多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原油期货交易,培养熟悉石油金融业务的专业人才;

另一方面允许国际大石油公司、专业贸易公司、金融机构、机构投资者等参与国内原油期货市场的交易,双管齐下让国内和国外市场接轨,加快推出新的原油期货品种,提高国内石油市场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争取更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3. 利用当前低油价形势,加快发展石油储备

石油储备是稳定供求关系,平抑油价、应对突发事件、保障国民经济安全的有效手段,对石油贸易流向的改善有很强的支持作用。按照2014年我国每天消耗原油140万吨这一规模计算,全国战略原油储备和商业原油储备的静态能力总共约为43.8天,远低于国际能源署设定的90天的安全标准。相比而言,日本具备165天的原油储备能力,美国更是达到240天。

我国应根据需求发展,酌情增加石油战略储备的规模,并灵活运用商储运行模式运营国储;同时,利用世界经济处在漫长的复苏期、油价低迷的有利形势,积极谋划将我国庞大的外汇储备部分转为石油资产储备,例如借鉴建立中委联合融资基金的经验,采用贷款换石油等方式,这样既可以化解目前高额外汇的风险,又能部分缓解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面临的石油供应安全的风险。

4. 提高人民币在石油国际结算中的地位,增强风险规避能力

美元作为石油的计价和结算货币,长期影响油价走势和石油贸易,2014年6月以来美元指数上涨18%,相应油价下跌59%,两者的拟合优度高达-0.97。

在石油交易中增加人民币结算的比例,将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美元的垄断地位,有利于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此外,当前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部分国家例如俄罗斯等,由于地缘政治压力,在石油贸易中启用非美元货币结算的可能增大,因此,我们更有条件在长期合约和部分现货贸易中协商交易的结算货币,力争使用人民币,避免美元汇率波动给我们带来的价格风险。

5. 建立国家石油产业发展基金,支持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获取资源和国际市场份额

当前国内各石油企业都面临油价下行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普遍采用压缩投资、降本增效的策略。在石油行业压力较大的战略调整期,我国可以将经济外交战略与能源战略相结合,建立国家石油产业发展基金,与金砖国家发展银行、丝路基金等融资平台相辅相成,一方面鼓励石油企业继续利用基金支持进行风险勘探等活动,获取国内外资源,同时投资适度扩大石油储备规模,支持企业参与国际石油市场和石油期货市场运作;另一方面利用该基金支持企业走出去,通过购买资产、并购股权等方式获取资源,建立营销网络等,开拓国际贸易的新局面。

版权声

扑克投资家致力于大宗商品及金融领域优秀文章精选、精读。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联系方式:puoketrader@126.com

上海影像测量仪特价销售

影像仪测量仪

ogp影像仪

本文地址:http://www.cj8811.cn/8517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推荐】关于个人财务管理的几个实用小建议个人公司财务管理
下一篇: 【推荐】关于中小微企业主的经营性贷款知识一证贷能贷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