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三代人绝活育成火箭“大心脏”2、倒角刀 倒角器 倒角钻 斜孔锪钻 划窝钻3、辞职做了台凉快的ATX+SFX 8盘铝合金NAS机箱,请诸位品鉴
三代人绝活育成火箭“大心脏”
青年航天工匠的创新谱系
三代人绝活育成火箭“大心脏”
7103厂,是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的内部代号。这里是我国唯一的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单位。
半个多世纪以来,7103厂先后研制生产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火星探测等所需的一系列液体火箭发动机,为建设航天强国作出突出贡献。
在这背后,有着一代代青年航天工匠的传承、坚守与奉献。时代在变,对于青年工匠的要求也在变。
航天工匠杨峰说,青年工匠从只会干不会说到会说会写会总结,从手工操作到先进数控设备的转化,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追求航天工程高质量和高效率的内在要求。
30年“变身” 70后钳工成创新达人
说起杨峰,在7103厂,甚至整个业内,都鼎鼎有名。这位阀门制造车间(以下简称“25车间”)钳工,不仅是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而且创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杨峰从事液体火箭发动机上所有阀门、自动器及推力室、贮箱、火药启动器等零部件关键工序的精密加工。阀门是液体火箭发动机启动、关闭、流量调节的关键件,如果把发动机比喻为火箭的“心脏”,阀门则相当于“心脏瓣膜”,是发动机的命脉所在。
1992年,不到20岁的杨峰来到7103厂,成为一名钳工,承担液体火箭发动机阀门零部件的精密加工任务。
上班第一天,杨峰曾自勉“一定要做最好最出色的钳工”。然而,“在加工第一批产品时,一共30件,我就干废了7个。”杨峰回忆,面对车间老师傅的指责,他深受触动。
要成为一把“好剑”既需要理论支撑,也需要实操技能。杨峰勤学苦练,相关车铣刨磨钳领域的书籍,他常常读到深夜两三点;为了训练技术,他开始用台钻在鸡蛋上练习打孔,成功后进一步用手持电钻打孔,练就了蛋壳破而蛋膜完整的功夫。
杨峰说,他们那时加工零件手工操作多,对于手工打磨能力要求极高,必须练实基本功。
在杨峰迄今为止的12项发明专利中,有一项名为“峰形钻模”,该钻模形似山峰,也恰巧与自己名字相同。这个在记者眼里的大铝块,却是杨峰引以为傲的宝贝。
20年前,工人在加工某阀体两对直径为2毫米的相交孔时,是利用分度头装夹零件的一个螺纹嘴,先抬起一定的角度再旋转另一个角度来加工,孔的位置通过画线找正。
杨峰说,当时,只有加工完第一个孔后,才能加工第二个跟它相交的孔,这个过程不仅费时费力,还经常会导致两个相交孔不在同一个平面内,达不到要求,导致零件报废。
两个月时间里,试验、改进、再试验、再改进,杨峰终于通过创新斜孔定位的方式将三个角度融合在了一个铝制钻模上。
杨峰说,通过“峰形钻模”一次装卡固定,就能手扶零件钻完相交孔。原来加工一个零件耗时一个半小时,如今一个零件完成,只需要5分钟,生产效率提高了17倍,合格率也从之前的80%提升到100%。
后来,这项发明不仅获得专利,还获得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小成果一等奖。
2013年9月,工厂接到某型号产品充气阀锥面60°喇叭嘴的紧急修复任务,杨峰临危受命率领检修小组直奔发射基地。
尽管设想了各种方案,可到现场后被告知:“锥面必须在车床上才能加工,手工打磨无法保证20兆帕的压力,而且修复只能在箭体狭小的空间进行,几乎不可能完成。”
发射在即,杨峰凭借娴熟的技能和多年经验,小心翼翼地交替使用五个研磨棒,纯手工精准操作,历时一个半小时,硬是一点点研磨密封锥面,消除了挤压变形。经打压试验锥面丝毫不漏,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工作以来,杨峰先后完成了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为代表的数十种型号火箭发动机数以万计阀门关键零部件的精密加工,产品始终保持100%合格率。
杨峰调侃说,“创新的目的就是为了‘偷懒’,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从前是加班加点抢任务,现在是依托技术创新提升质量、效率和效益。”
工作30年来,杨峰各种发明创造超过100项,仅专利就有12项。同样,这些年来,杨峰以身作则培养年轻人创新意识和能力,从1998年至今,他传帮带过50多名徒弟,徒孙也超过了30名。
新青年新挑战 从传统手工技术转向“高精尖”
近些年,随着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一批超精密、高精端设备开始在生产中投入使用,传统以手工为主的加工方法需要向新技术应用和新设备加工方面转化,这对于新一代青年航天工匠形成了新的挑战。
2009年,80后蔡帆进入7103厂,成为一名数控铣工。创新智造、敢打敢拼成为他身上的标签。
2011年的一天,蔡帆在车间看见几个车工正在流水加工一个八通零件。蔡帆说,当时,加工一件八通零件需要占用5台设备,更换5套组合夹具,前后装卸6次,才能完成零件上6个螺纹嘴的加工,不仅程序繁琐,加工周期长,而且产品质量不易保证,操作工人劳动强度大。
蔡帆决定改进传统加工方法,为此,他向师傅杨峰提议能不能利用数控铣床一次性加工零件。
在杨峰的支持和指导下,蔡帆正式申报了《八通的加工方法改进可行性分析》。然而,鉴于螺纹嘴喇叭口的表面粗糙度要求很高,很多同事质疑数控铣床能否实现。
对此,蔡帆顶住压力一次次反复尝试,从自己设计刀具和工装入手,最终成功利用四轴加工中心以铣代车一次性加工6个外螺纹嘴和内腔。
如此一来,1台设备代替了5台设备,1次装夹完成车床6次装夹的工作量,不仅零件加工精度高,产品质量得到保证,而且有效降低了人员劳动强度,使得加工效率提高3倍。
后来,《八通加工方法的改进》在工厂全面推广应用。
在探月工程系列发动机中,直径小于0.12毫米的微孔加工技术相当有难度。其中关键在于要选配钻头刃磨、刃具材料,确定切削用量参数。
面对新型的高温合金、铍青铜及复合材料,蔡帆吃、住在车间,铆着劲“吃”下这个难题,终于成功在设备上完成了直径0.08毫米、深度0.7毫米、空间位置精度0.02毫米的零件加工。
入职以来,蔡帆曾两次近距离观看火箭发射,一次在山西太原,一次在海南文昌。蔡帆说,当他望着火箭倒数、点火,再望着火箭飞向太空时,心中有紧张、自豪,更想情不自禁地大声高喊,喊出自己参与火箭动力系统研制的骄傲之情。
如今,入厂12年的蔡帆逐渐形成一套“快、巧、精、好”的加工技艺,成为7103厂最年轻的高级技师。
新时代需要新工匠精神 从制造到智造迎来蝶变
2014年,刚刚入职7103厂25车间的董明明接到了第一项任务。
师傅交给他一根大约300毫米长、直径80毫米的圆柱体铁棒,让他手工锉削成一根边长50毫米的长方体,并且要求长方体的6个面在平面度、垂直度、直线度等精度上达到正负0.02毫米以内。
董明明心里明白,自己作为一名装配钳工,这是师傅有意考察一下他的基本功,而基本功是钳工的重要基础。
董明明先将铁棒夹在虎钳上,而后拿起锉刀像雕琢一件精美器具一样一点点锉着铁棒表面,从弧面变成平面,边锉边测量。
两个星期后,董明明交了差,“师傅很满意,而且在粗锉、精修的过程中,杨峰大师亲自过来指导、矫正我锉刀的拿法及手的按压方法、站立的姿势,告诉我动作要协调自如,干活不能用蛮力,要学会动脑筋思考,找到技巧。”董明明说。
董明明长期从事预先研究型号制造工作,新产品、新工艺需要新方法、新手段,工作中遇见新问题是家常便饭。在空间站工程中,某新型上面级发动机阀门属于首次研制,滤网网片的折弯成型关系到发动机阀门控制的精准度。面对尺寸小、结构复杂、精度高的成形技术要求,董明明经过几天几夜的研究试验,制作专用工装,在5倍放大镜辅助下,完成了网片折弯任务,保证了产品研制进度。
在火箭发动机某新型研制类贮箱的装配焊接过程中,偶尔会出现待焊部位错边不齐且存在间隙的情况,将直接影响后续焊接质量。对此,董明明设计了一种专用工装,利用螺栓的螺旋压紧力将错边箍住,与焊缝平齐,将间隙压平,确保了焊接质量。
入职7年来,从“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到“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每次重大航天任务,董明明都参与其中。
如今,在创新路上,董明明已经小有成绩,但他不满足于此,在参加了成人高考后,董明明即将在职攻读机电一体化专业。在他看来,技术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对于航天工匠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新时代需要新工匠精神,他必须跟上。
从70后杨峰,到80后蔡帆,再到90后董明明,航天精神在一代代传承,创新精神也在一代代传承。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川 杨宝光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倒角刀 倒角器 倒角钻 斜孔锪钻 划窝钻
视频加载中...
倒角刀倒角加工去毛刺修边沉孔斜孔锪钻、尖端角度有60度82度90度100度110度120度、规格大小有8的10的 12的14的15的16 的20的25的28的30的规格,所有规格都是照刀具头部最大端计算大小。柄经有5柄6柄10柄12柄,本文数据为毫米计算,金黄色那个是纳米涂层镀钛TIN涂层。倒角刀 内排屑斜孔倒角器适合 钢板 铝合金 不锈钢 沉孔钻头 去毛刺、 锥形圆弧 锪钻,倒角或扩孔、采用进口HSS-E材质含钴高速钢、耐磨性高,另外增加纳米涂层使用寿命延长,精密数控CNC全磨、精度高、光洁度好,刃口锋利、扩喇叭口孔钻、去毛刺、切铣顺畅,无振文,无顿挫,孔口真圆度高、自动定心、孔口光滑无顿挫。立浩五金科技宣。
辞职做了台凉快的ATX+SFX 8盘铝合金NAS机箱,请诸位品鉴
本内容来源于@什么值得买APP,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值友9995079588
已经记不清从何时开始对nas这个领域如此感兴趣了,一路从白群玩到了diy nas,当然部署的服务也越来越多,存的东西也就越来越多,渐渐地现有的机箱已经满足不了我了,传统塔式机箱太大,市面上已有的nas机箱不是太热就是外观不喜欢。当然得益于我本身是从事机箱行业的,之前利用工作之便做了一台S18。但是因为很多限制,S18还是有很多方面的妥协,加上前公司本身的业务重心也不在NAS这条产品线上,所以就在3月份辞去了之前的工作开始自己一个人专职做nas机箱(当然S18项目也就归属于前公司了)
新型号名字是“半人马座”,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本人很喜欢在安东星开奥托·梅莱拉的半人马座。经过一个半月的考量,设计,三版打样,改进,目前机箱的大货订单(200台)已经提交给代工厂,量产工作正在进行,预计6月前可以交货
先放几张最近一版样品的实拍图,有两个开孔不同的面板,大斜孔的是半人马座α,跳动孔的是半人马座β
半人马座α
半人马座β
机箱的内部主体结构是1.5mm的冷轧钢板,硬盘笼因为要拉伸导轨所以用的1.0mm冷轧钢板,都是采用激光切割的工艺加工,并且进行喷黑,硬盘架还是采购的现有成品。机箱的见面部分(前面板,顶板,左右侧板)用的3mm的铝板,因为板太厚,激光切出来有瑕疵,所以用了cnc加工,表面是喷砂之后做的阳极氧化
刚铣出来的几块面板,因为只有前面板开孔,又厚,所以光面板的重量就达到2kg
第二版样品,可以看到机箱的结构和设计思路,主要是为了在保证硬盘散热的前提下让主板和pci区域尽可能的凉快,所以采用了上下分层的设计,优点是散热确实达到我预期的目标(后文有详细的散热成绩),但是缺点就是只能上半高的pci设备
这是刚收到做好喷涂之后的主体件时随手拍的,后面收到氧化好的面板时太急着装机就忘了拍了
装样品的过程中随手拍的
样品刚装好时α和β放在一起拍的照片,后面去拍照时硬盘架没有带够所以就没有再放到一起拍了
裸箱的重量都接近8kg,装好之后应该是不用担心共振的问题了吧
背板晚了一些到,为了打样的速度快,所以做的绿色pcb,且没有做沉金工艺,成品是黑色4层pcb+沉金工艺+镀金大4D接口
机箱大体情况就基本到此,接下来就是详细的散热测试,首先是平台,为了模拟一些高功耗的cpu的发热情况,再结合我干瘪的钱包,所以选择了8600k+微星z370暗黑,板U加一起不到1200,可以说是很香了,硬盘我买了两组,一组是8块12T的西数HC520,模拟大家的日常使用情况,一组是8块十年前的2T sas盘,这个盘功耗高很多,对散热压力更大,而且能顺带测试一下背板对sas硬盘的支持情况
8*12T西数HC520,买的奇亚矿渣,一个800,买的迟了,价格涨了点,sas我就没有拍照了
散热测试我做了很多组,这里就直接说结论并且放最后这组比较有代表性的图片,在硬盘区域风扇使用温柔台风GT2150,并且手动调速至1950转的情况下,HC520硬盘温度只比室温高10-12度(室温35度时硬盘最高46度,开空调后室温29度时硬盘最高40度),关于cpu温度,在测试了AXP90 x47,AXP120,ID IS6K之后IS6K的表现最好,AXP120因为太高离顶板太近导致进风不够,实际散热效能还不如AXP90 x47,比x47高2度。2u的侧吹也买过金钱豹的四热管和x47对比测试过,同样温度下比x47吵很多。主板区域前方的8015风扇对比过avc满转速2200转的和台达4700转的暴力扇(调速到2200),最后台达的同转速下cpu温度比avc低5度。至于pcie区域,我插了一块直通卡和一块x540T2网卡,因为没有测温枪,网卡又被读不到,所以只能上手,摸着都是温热的感觉,后面拔掉风扇半个小时后这两个设备都热的没办法直接摸
散热测试截图,当时室温29度,HC520全部做坏道扫描,8600K烤FPU20分钟
sas硬盘我后面也装上测试了,在整机功耗高10w的情况下温度基本一样,就没有截图了
最后,是机箱的规格表,并且再补一些其他角度的图
作者声明本文存在利益相关性,请大家尊重作者及分享的内容,友善沟通,理性决策~
本文地址:http://www.cj8811.cn/8368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