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是吴江区四个街道之一,位于吴江区北部,东接同里镇,东南连黎里镇,南毗八坼街道和平望镇,西邻松陵街道,北靠吴中区。京杭大运河和524国道贯穿南北,吴淞江沿北境往东而去。辖江陵、庞山湖等5个居民委员会和清树湾、姚家庄等23个村民委员会。面积82.8平方千米,人口6.77万人。街道办事处驻庞山村委会。
吴江江陵路快速化改造工程计划(摄于2018年初)
2018年10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同意设立吴江区江陵街道。以同里镇的仪塔、厍浜、同兴、栅桥、叶明、方尖港、叶泽7个村委会区域以及原松陵镇的江陵、庞山湖、新港、新柳溪、湖东5个居委会和清树湾、姚家庄、花港、柳胥、吴新、淞南、三里桥、庞北、庞南、庞东、庞山、庞杨、白龙桥、凌益、龙津、西联16个村委会区域为江陵街道行政区域。江陵街道之名,因境内有江陵大桥、江陵东路、江陵西路而来。而这桥名、路名“江陵”系“吴江松陵”的缩略语。
江陵大桥
江陵街道非常年轻,而其区域内的历史文化却十分悠久深厚。境域内有柳胥村,其名中的“胥”指春秋时吴国相国伍子胥,元末诗人陈基有《柳胥》诗:“水墅何为名,绿杨绕堤树。哀哉伍大夫,忠魂吊无所。空遗江上潮,懑气作吞吐。回望阖闾城,苍茫隔烟雾。”柳胥是伍子胥为吴国屯兵、练兵之所,瓜泾港南北都是吴军兵营,兵营中广植杨柳树以遮夏季烈日。后伍子胥被吴王赐死,头悬于城门,尸抛于江流。吴江则将原吴军兵营之地称为“柳胥”。该村也是明末清初抗清名将吴昜的故里。
伍子胥像
清乾隆《吴江县志》载柳胥港
清乾隆《吴江县志》载元代陈基《柳胥》诗
清乾隆《吴江县志》载长兴伯(吴昜)第在柳胥
吴新村有一小区,名为乌步,亦名“乌甫”,位于太湖边,古时这里是一片滩地。唐玄宗在位时(712—756),户部尚书陆象先居住在此,其后代陆龟蒙等居住在祖宅,有湖滩地数百亩。陆龟蒙在此居住时,曾写《松陵集》十卷及《笠泽丛书》,他在《笠泽丛书》自序中说道:“自乾符六年(879)春,卧病于笠泽之滨,败屋数间,盖蠹书十余箧。笠泽,松江之别名也。”“乌步”之名,则是由“户部”谐音而来。
清康熙《吴江县志》载乌步和柳胥
清乾隆《吴江县志》载陆龟蒙
陆龟蒙像
庞杨村有甘泉圩,亦名龙王庙圩,其地名源自甘泉。甘泉在吴江城区南九里石塘第四桥即甘泉桥(今称南七星桥)下,离城区约2.5公里。泉水清冽甘甜,唐代陆羽将此泉水质品为第四,后人又新品为东南第六。宋嘉泰四年(1204),吴江知县张达明有《甘泉诗》:“桥下四?水,人间六品泉。松陵无鲁望,山茗为谁煎。”古人对甘泉甚觉神秘,以为泉下有龙居住。宋代名臣李纲曾亲临其地,写下《松江第四桥》的诗。元代文人倪瓒也有一首关于甘泉的诗:“松陵第四桥前水,风急犹须贮一瓢。热火烹茶歌白纻,怒涛翻雪少停桡。”
甘泉桥(南七星桥)
清乾隆《吴江县志》载张达明《甘泉》诗
清乾隆《吴江县志》载李纲诗
江陵街道境域内有庞山、庞北、庞南、庞东等村,其名均因有庞山而名。以前,庞山为一大土堆,在松陵南九里石塘的对岸,即京杭大运河的东岸,“高数丈横亘百余亩”(《苏州府志》)。此土堆因何而成,有说是隋朝开大运河时挖出来的土堆成的,也有说是宋代开江营等兵士,逐年挖河挖出来的泥堆成的。其名之来由,传说宋室南渡时,河南偃师人庞实携家迁吴江居此土丘上,一家人以信义待人,受到乡人的尊敬。庞实去世后,人们为纪念他,将土丘叫做“庞山”。当时吴江之山,只有越溪吴山嘴,因此,庞山虽是个大土堆,却是北邻大泽(后名庞山湖),西贴运河,土堆上树木茂盛,寺庙众多,确有一番山岭的景致。
清乾隆《吴江县志》载庞山快风阁
东与同里镇九里湖村为邻的仪塔村也历史悠久,战国时曾有“麋城王庙”一座。据《同里志》记载,麋王与越王争战,越王杀了麋王,后人遂立庙祭祀麋王。
清嘉庆《同里志》载麋城王庙
江陵街道之地域历史悠久,现存的文物遗存也颇多,且等级甚高。运河古纤道位于江陵街道中西部京杭大运河西岸,原名九里石塘,唐元和五年(810)开始修筑,宋庆历八年(1048)增石修治,元至正六年至七年(1346—1347)复以巨石修筑,故又名“至正石塘”。后大半废没。1984年,用原有大青石进行局部修复,共两段,计长1800米。1995年4月,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京杭大运河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之,运河古纤道由国家文物局公布为“与古运河有关的文物遗存”。2014年,随着中国大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运河古纤道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点。
九里石塘
三里桥村因境内有三里桥得名,而这三里桥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杭大运河的文物遗存,初建于元泰定元年(1324),现存之桥重建于光绪十一年(1885)。桥长50.4米,矢高12.5米,其规模在全区200余座古石桥中位列首席。三里桥除了高度雄居吴江诸桥之首外,还有一个特别之处,那就是在东桥台建有纤道,纤道台前宽1.15米,南北侧宽0.80米,以前往来船只上的背纤人可沿着这纤道直接从桥下通过。
三里桥旧影
以前,三里桥东有一座顾公庙,祀南朝梁陈之间的顾野王。顾野王(519—581),字希冯,吴江人,学识涉及经史、天文、地理、占卜、训诂、书画等,无所不精,特别在文字训诂上成就颇高,曾搜罗和考证古今文字的形体和训诂,著有《玉篇》三十卷,他初仕梁,陈时官至黄门侍郎光禄卿。据乾隆年间刻印的《吴江县志》载,顾公庙初建无考,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改建,明宣德二年(1427)至清嘉庆十二年(1807)间数度重建、重修,最近一次重建是在清同治十一年(1872),消失于上世纪六十年代。2006年,在吴江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在三里桥东建造了顾野王纪念馆,与三里桥一起构成了“桥庙相映”的景观。
三里桥东堍顾野王纪念馆
在三里桥的东南边,大窑港与大运河交接处过去尚有一座颇有名气的古石桥,名为浮玉洲桥。此桥为三孔,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清顺治十三年(1656)、嘉庆五年(1800)重建、重修,桥上的对联颇具诗情画意,其一是为:“一弯月影映垂虹;十里波光连宝带。”
清乾隆《吴江县志》载浮玉洲桥
1997年,为保护三里桥,在桥的东侧新开一条运河,以让船只通行,在新老运河的中间形成了一个长条形的岛,辟为三里桥生态园,供市民观赏游玩。
东靠同里镇区的同兴村有一自然村,名桥港里,地名中的“桥”指的是思本桥,由南宋同里名士叶茵于宝祐年间(1253—1258)隐居桥港里顺适堂时出资建造。该桥俗名思汾桥,拱形单孔,东西走向,长22.5米,中宽1.85米,全由紫石(武康石)筑成,拱券以全拱并列法砌置,桥顶石梁采用两端向中间逐渐增厚、外侧又凿成弧形的做法。桥上未置栏石,走在狭狭的桥顶上,浓浓野趣油然而生。桥西堍,南侧竹林翠绿,北侧芦苇青青;桥东堍,南侧瓜果累累,北侧水杉挺立,一派田园风光。举目而望,镌有花纹的桥梁在日光的映照下,透射着古朴逸秀的色彩,一株苍翠的枸杞从石隙里伸展出来,枝上的颗颗小红果点缀着紫色的桥身,煞是好看。撩开桥堍下的树枝花草,只见竖有一块石碑,上面的文字映入眼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思本桥”。
思本桥
除了思本桥,江陵街道还有多座古桥,如栅桥村有永寿和大兴两座古桥,均为拱形石桥,现存之桥分别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和民国2年(1913),均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永寿桥的券顶龙门石上刻有“鱼水和谐”图案,桥面石上刻有圆形荷花图案。桥上有对联为:“南达叶泽渔歌晚;西接庞湖塔影浮”。联中的“叶泽”,指叶泽湖,“庞湖”指庞山湖,此二湖以前与同里湖、南星湖、九里湖合成同里的“五湖环抱”。大兴桥拱券顶中部龙门石刻有“二龙戏珠”图案,桥面石上则刻有圆形莲花图案。
永寿桥(栅桥)
大兴桥
江陵街道有古桥,也有古墓。凌益村的徐灵胎墓,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墓内所葬逝者徐灵胎系清代著名医学家,著有多种医学著作,现仍在医学界被借鉴、应用。
徐灵胎墓牌坊
江陵街道的文物遗存除了古建筑,尚有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庞北村现存一座瞭望楼,名为“庞山湖农场瞭望楼”,系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名中的庞山湖原是吴江一个著名的湖泊。据清乾隆《吴江县志》载,此湖在吴江城区以东三里,源出太湖,西从甘泉桥,经京杭大运河而注于此,即为吴淞江东汇之处,滨湖有庞山村因名。以前,庞山湖为吴淞江起始处,自七里港以南、甘泉桥以北,凡西来之水越大运河而东流者无不入此湖。庞山湖面积颇大,南北二十里,东西五六里,北半湖之水俱入吴淞江,南半湖之水,则从同里之东,分注于淀山湖等湖,该湖为泄太湖下流之水的最要之处。在清乾隆年间,此湖被占,“以致水口日隘,将成平陆”。
庞山湖农场瞭望楼
民国22至25年(1933—1936),围垦庞山湖,成立“模范灌溉庞山实验场”,俗称庞山湖农场。农场分3个耕作区,共有耕地8700余亩,其中300亩为试验田,其余均雇工包种。出于维护农场安全的需要,在建场初始便建造了一座瞭望楼。现此楼为单间三层,基本呈正方形,由青砖、水泥等材料构筑,第三层上曾设铜钟一架,为员工作息报时所用,四周墙壁均设有枪眼。现一至三层墙体完好,三层上面的女儿墙大部毁于“文革”期间,已于前几年修复。
瞭望楼枪口、窗户、女儿墙等
庞山湖农场经半个多世纪的变迁,至今已无踪迹,但当年这座瞭望楼至今仍高高矗立着,见证着庞山湖农场的历史。
白龙桥村还遗有苏嘉铁路桥墩,也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苏嘉铁路于1935年2月开始修筑,至翌年4月下旬,全线工程基本竣工,由于处于水网地区,桥梁涵洞甚多,由北向南依次编号,共有99座(个)。1936年7月15日,苏嘉铁路正式运行,全线长72公里(在吴江境内长47公里),设苏州、相门、吴江、八坼、平望、盛泽、王江泾、嘉兴等八个站。苏嘉铁路开通后,不仅在国防上起了较大作用,而且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苏嘉铁路旧影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不久,日军控制了上海闸北地区,使京沪线与沪杭甬线被切断,靠苏嘉铁路贯通这两线。
日军占领苏嘉铁路后,急欲利用其作为侵略工具。然而,沿线军民同仇敌忾,奋起抗击日军。日军力图保持铁路畅通,在沿线架设电网,并在各车站和重要桥梁边上建造碉堡炮楼,驻扎铁道警备队,现在盛泽镇群铁村尚存有苏嘉铁路75号桥炮楼。
苏嘉铁路进站号志
1944年3月,日军面对金属等战略物资几近枯竭的窘况,打出“协助”伪江苏省政府“收集金属”的旗号,悍然拆除苏嘉铁路全线钢轨,使这条未满十年历史的铁路从此消失,令人痛心疾首,义愤填膺。
1958年后,为扩大耕地面积,苏嘉铁路路基逐渐被扒平。1977年,原平望汽车站西等铁路路基也被扒平。现江苏境内的苏嘉铁路遗存,有一座桥和两对桥墩(可能还有其他遗存)。那座桥位于平望镇端市村(原小圩村,2003年7月小圩村、端市村2村合并为端市村),桥名为北斗桥,当地俗称钵头桥。两对桥墩则位于江陵街道云龙桥西堍南北两侧,即白龙桥桥墩和彻浦桥桥墩,东边紧挨524国道和京杭大运河。它们静静地躺卧着,似乎在忆想着昔日一列列列车通过的景象。
苏嘉铁路遗存平望北斗桥(钵头桥)
白龙港苏嘉铁路桥墩
彻浦港苏嘉铁路桥墩
本文作者:陈志强
责任编辑:沈瑶、梅雪芬
技术编辑:吴英
图片来源:陈志强、馆藏及网络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征稿启事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本文地址:http://www.cj8811.cn/8328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