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威海市立医院心外科主任滕和志教授

在医学界,心外科是一门极具挑战性的学科,也是临床医学中风险最高的科室之一,一台较复杂的心脏手术往往持续5~10个小时,薄薄的柳叶刀下,生死就在毫厘之间。

从医30余年,滕和志教授在威海市立医院心外科这个“舞台”上倾情奉献,刻苦钻研医学技术难关,倾心为患者服务。他用四句话总结自己的从医感悟:“心中有患者,脑中有方案,眼中有层次,手中有感觉。”

“在‘心外’当大夫,自己的心脏必须强大。”这是滕和志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送到心外科的患者情况都比较危急,医生不仅要在第一时间做出准确判断、制定好最适合患者的方案,而且要应对手术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以及家属的问题,稍有情绪波动便会危及患者生命,而这都需要强大的心理承受力做后盾。

“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待命,接到命令马上出发,导致睡眠质量长期低下,但所做的每台手术都关乎生死,容不得半点懈怠。”在光鲜亮丽背后,滕和志和他的同事们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因为职业特性,心血管外科手术往往少则4—5小时,多则10余小时,错过饭点,那是家常便饭,由于心脏手术的高难度和高危性,术后往往需要三天甚至一周的监护,监护病房内席地而睡成了日常必修课。

而最难的,是手术关键过程需要停止患者心跳,期间患者的生命靠体外循环机维系。一般而言,停跳时间越长,给患者带来后遗症的几率就越大,因此,心外科手术的每一分钟都在赛跑。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手术台上娴熟的技术并非一日练成,用“十年磨一剑”来形容心外科医生一点也不为过,经过多年历练,心外科医生会有一种“得气”的感觉,一招一式见功底,做到得心应手。

1988年参加工作的滕和志,已经在这个岗位上“修炼”了31年。据他介绍,缝合是心脏手术的基本功,针针关“心”,线线牵“命”,只有把这项技术练到家了,做起手术来才能游刃有余。为了练好缝合技术,年轻时的滕和志可没少下功夫。他说:“心脏手术人命关天,99分等于0分,来不得半点马虎。”

初见到滕和志时,笔者很快就注意到了他十分修长的一双手,不单单是笔者,滕和志在做手术时,这双灵巧的手往往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在滕和志看来,这只是心外科医生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素质,“做心外科医生,手上功夫是最重要的,说心灵手巧一点也不为过,开个玩笑,如果我做不了医生,做个裁缝应该也能行。但对于医生而言,更重要的是做事情的专注力,心外科需要医生在比较长的时间内专注一件事情,这个要求很高。”

此外,医生还需要具备敏捷的思维判断能力,在很短的时间内,针对患者的病变,做出迅速判断。“心外科手术的风险很大,如果术后其他方面的效果却不理想,就不能说这是一个成功的手术。让患者更好地活着,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滕和志这样认为。

“患者找我们治病是信任我们,作为医生,一定要不负所托,尽我们最大的努力为他们服务。”滕和志说。

从医31年,滕和志取得了很多成绩,1996年、1997年率先在威海地区开展了连续缝合法二尖瓣置换术,小切口微创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2017年又带领心外科医师团队成功实施单纯食道超声引导下经皮动脉导管封堵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开创了我市全超声引导下先心病经皮封堵术的先河,共填补威海市心血管外科技术领域空白十余项,主持科研课题5项,均达国内领先水平,分获威海市科技进步一、二等、三等奖。2009年被威海市人民政府授予“威海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是医院首批知名专家。

回首自己的从医生涯,滕和志有过手术成功后的喜悦,也有过无能为力时的惋惜和遗憾。他怀揣着一颗赤子初心,精心打磨着自己的技术,带领团队不断探索、不断进步,向着更高技术发起冲击。他说:“面对患者和家属期待的目光,我将永远坚守初心,一路前行!”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高端门窗品牌

隔热门窗

隔音降噪门窗品牌

本文地址:http://www.cj8811.cn/8317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设计工程开玩笑?重庆一楼盘卧室修了个横梁压顶
下一篇: 证照到期无法更换?南京市市场监管局:有效期延长至疫情解除后三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