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莱阳姜疃高中的三年(六)
文/许素田
[六]挚友·父老·第二故乡
我上面所说的故人中,还有两位重要的人物没有说完。之所以说他们重要,是因为他们与我的生活密切相关,当时我和他们之间,有着一些比其他人更多的有趣故事,现在我就来讲一讲。
这两个人,一个就是我来校头一天遇到的那个怪人嵇境奎,他是学校里的美术老师,兼教地理,另一个叫刘香云,是我们教师食堂的做饭师傅。特别是嵇境奎老师,是那三年中和我交往最多、交情最深的人,可以说是我的挚友。
他是莱阳本地人,比我大八岁,个头一米七几和我差不多,长着微胖的漫长脸,脸上常常带着滑稽的微笑,嘴里整天叼着一个大烟斗。一只眼睛像是有点毛病,不太得劲,但两眼目光却炯炯有神,充满了阳光和智慧。他说话十分风趣,是学校里的幽默大师,为人处事胸怀广阔、坦荡豪放。我来之后,两人乐天的脾气便让我们很快成了搞笑的搭档,给校园带来了很多的风趣,有人说我们是两个活宝,也有人把我们叫作哼哈二将。
我结婚以后的二年时间,一直单独住在校园最前排的一个单间,老嵇则一直是我的隔壁邻居。
前面我讲过,我们第一次见面,就是一个非常戏剧性的场面,正是不打不相识。还记得吗,刚见面他就送了我个雅号"许仙"。
因为我不喝酒,所以我们两个不是酒肉朋友,但我们都重情重义。交往熟了,我们的衣食用品不分你我,同使共用,我们相互架事补台,算得上学校里最亲密的铁哥们。我是1970年初从荣成把对象接来,在这里登记结婚的。记得结婚后不久的一天,老嵇可能是喝了点小酒,醉醺醺地对我说:“许仙,我已经有了儿子,你以后生了孩子,如果是儿子,就让他们结为兄弟,若是女儿,就让他们结为夫妻,你看怎么样?”我说可以的,他伸出手指与我拉勾,说不能悔约哦。1971年初,我夫人生下了大女儿,大嵇知道了,赶忙跑过来向我说:“亲家,恭喜恭喜!定下这婚姻吧,你可不能变卦啊!”我呐呐地答应着,心里想,这空天无影的事,你就等着吧!后来我夫人领着几个月的女儿来到了学校,那老嵇又屁颠屁颠地凑过来,笑着说:“好一个乖儿媳,让我抱抱,来,叫公公,叫公公哦。”我冷着脸说:“去去去,去准备你的彩礼吧,少了可不行!”
就这样,我和老嵇在一起厮混了三年,我们经常在一起谈笑,在一起绘画(我也有一点绘画基础和爱好,但多是水彩漫画之类,难登大雅之堂),还在一起组织文艺宣传队。老嵇在文艺方面很有才能,我也多少懂那么一点,于是他作为主导领着干,我当配角,替他敲敲边鼓,顺便跟他学上几套,就这样硬是把学校的文艺宣传活动轰轰烈烈地搞起来了。平时,言传身教,他给了我很多指导、关爱和帮助,我们无话不谈。三年后我调回了家乡,临行前一夜,他在我屋里坐了很久很久,不停地抽着闷烟,非常不舍,我们心里都无比沉重,更没想到那一夜竟是我们一生中最后的相处,一直记得他当时说的一句话,让我每次想起来心里就难受:"小弟呀,你这一走,咱弟兄俩不知还能不能再见上一面。"我沉默片刻,茫然地说:"能啊,怎么不能!多多保重吧,好好活着就有希望。一有机会,我就会回来看你?。"那时没有手机,通讯十分不便,再加上其他诸多原因,分别后我们中断了联系,我一直没能兑现回去看他的承诺。若干年后,通讯发达了,我试图再联系他,但是却得知他50多岁时就早已去世了,让我后悔不迭、痛惜不已。这个当年朝夕相处、无话不说的知心朋友,虽然英年早逝,却永远活在我的心里!
还应当感谢那个管了我三年饭的刘香云师傅,和他之间,有些事是又可爱又好笑。他也是莱阳本地人,在小伙房已经忙活多年,时年50岁上下,长长的脸、瞪瞪的眼,头发有点稀疏,但留着挺讲究的背头,身上衣着也很注意卫生整洁,这一点倒是很让吃饭的人感到欣慰和舒服。这老头厨艺相当不错,做的饭菜美味可口,而且已经那么大年纪了,还要尽职尽责,在生活比较困难、物资供给还相当紧张的情况下,要一天三顿地想法搞好三十多个人的吃喝,老师傅也是真的不容易,挺累的。不过人无完人嘛,由于性格原因,他也有那么一点小毛病,就是有点欺生轻小,刚来的新人和年轻人难免在饭菜上受点小委屈。这老刘还特别爱听恭维奉承的话,但是像我这样的耿直脾气,哪儿有那么多的好话专门说给他听!所以一开始我也受到了他的一些轻慢。可是过了不久,我发现他对我的态度明显改变了,眼光明显地温和友善起来,给我的饭菜上再也不打折扣了,有时甚至多少还会给点让惠。开始我有些困惑不解,后来老嵇告诉我,他们几个给刘师傅灌风了:"这个许素田你可不能小看,他是从山东的最高学府来的,知道吗,最高学府呀!这个人将来一定会大有前途,很可能就是咱学校以后的校长,甚至莱阳的教育局长都说不定,咱们可得罪不起啊!"哈哈!天呢,原来如此!我这是"托了老嵇的福了"。现在想起来也挺好笑,并不是说老刘师傅有多么不好,而是说老嵇这家伙太逗了,逗得有点坏。所以我心里反而有那么一点过意不去似的,没事时也跑去帮老师傅择择菜、打扫打扫卫生,相处多了相互也就有说有笑,我渐渐发现他也是心境挺善良的一个人。总起来讲,我还是非常感激这个可敬可爱的老师傅,他做的那些好饭好菜至今历历在心、香飘不散,还有他勤劳敬业的那些辛苦,一直都留在我的记忆里。
?????
三年,艰苦奋斗而又欢乐美好的三年,千言万语也诉之不尽!我的莱阳好学生们,是我的亲人;我的莱阳好同事们,是我的亲人;还有热情善良的莱阳好乡亲们,都是我的亲人!这么多的亲人在那里,因此在我的心里,莱阳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关于莱阳乡亲,我还有话必须得说。虽然写到这里篇幅已经够长、所谈已经甚多,但是我还是要不惜时间和笔墨,说一说莱阳老乡们对我的恩德情谊,这是我人生经历中不可抹去的一笔。我想讲一讲其中几件事。
前文中我已提到过,我和李学玉老师一块进行过多次家访,我自已也单独去访问过几次。记得我们所到之处,家长们都非常欣喜和感动,他们热情地招待我们,还有两次留我们吃了午饭,在生活还很贫困的情况下,给我们做了丰盛的饭菜。回来之后,我们两个谈起来都非常感慨,认为莱阳的乡亲真是太好了,对我们老师太尊重了,同时也有些过意不去,觉得吃那么好的饭菜真是给家长添了麻烦,以后我们就接受了教训,无论如何都不在学生家里吃饭了。但是乡亲们这样的情意,我们是不会忘记的。
虽然已经过去了五十多年,但是至今我还时常念起姜疃公社地北头村的一对大爷大妈。特别是吃螃蟹的时候,我往往就会想起他们,也给家人几次讲过那个50多年前的感人故事。那是1970年,记得是放秋假的时候,我和语文组的王同春老师被派到地北头去挑水抗旱,大队革委会把我们安排到一户姓逄的人家居住,房东是两位年近六十的老人,他们的儿女都在外公社工作,家中只有他们两个,他们住的是一个小四合院,朴素而洁静。那大爷慈眉善目,多笑少言,看那大妈,却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仔细想一想,噢,对了,不是看过豫剧电影《朝阳沟》吗,这就分明是银环婆婆的样子,勤劳慈爱善良。?我们在地北头待了十天,每天的任务是从山坡下的小河里往坡上挑水,浇灌梯田上的秧苗。那山坡的坡度大约20度左右,长短200多米的样子,挑水要走的是布满碎石杂草的小路。那时的人革命自觉性都很强,领导布置的任务总是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尽管没人监督催促,也没有偷懒逃滑的想法。王老师年老体弱,我也从来没有干过这种挑水上坡的重活,但是我们还是努力坚持着,积极地干,每晌都挑好几担水上去。第一天我的脚就打泡了,回到住处,大爷大妈看到我们疲惫不堪和一瘸一拐的样子,心疼得不得了。只见大妈烧热了一根针,走过来给我穿破了脚上的水泡,又找来棉球紫药水,给我涂上,打来温水让我们洗了脚,然后端上热腾腾的饭菜和我们一起吃。饭后聊起来,大爷怜惜地说:"二位老师,你们是文化人,从老辈上都讲:文化人是圣人、贵人,你们能到这个野地方来留个脚印,也就很了不得了,现在还要出这么大的力,受这个罪,虽说是政府号召的呗,咱得积极地干,但是也不要把自己累坏了,留着好身体自己不遭罪、还得教孩子们呢。明天听我们的,挑半桶、少跑两趟,意思到了就行了。你们身子骨不硬气,俺得好好给你们补养补养。"听他说着,我心里热热的,又酸酸的,觉得像在自己家里一样。我突然想起我的老母亲来,眼前这两个老人,不是和我母亲一样的慈爱心肠吗!?在这十多天里,我们的每一顿饭都是当时农村的最好饭食,热热的大白馒头、香喷喷的玉米豆面饼子、甜甜熟熟的地瓜芋头、有肉有蛋的好菜香汤,十天里大爷给我们杀了一只大公鸡,还到姜疃集上割了一大块猪肉回来。傍晚我们收工回来,大妈早已给准备好了洗脚水,烧好了热炕,对我们照料得那个细心啊,真是比对待自己的儿女和兄弟还好。这老两口和我们很是合得来,经常和我们聊家常。有一天晚上,他们问起我的家庭来,我向他们说了,我的父亲20岁时因为家穷外出谋生,一辈子再也没有回来,三个月后我母亲生下了我,她22岁开始守寡没再嫁人,一心一意培育我成人长大,当保姆挣钱供我上了大学,参加了工作又成了家。说到这里我哭了,两个老人和王老师都掉了泪,大妈哭得特别厉害,她哽咽着说:"好苦命的娘俩啊,孩子,一千一万,可不能不孝顺你的妈妈呀。"?
之后,我感觉得到,两个老人更加疼爱我们了。更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有天晚饭的时候,饭桌上竟然上来一面盆热腾腾、红鲜鲜、肥嘟嘟的螃蟹,有十五六个,个头都挺大。我和王老师对看了一眼,面面相觑,然后王老师惊讶地问道:"呀!这么贵的东西,从哪弄来的啊?现在老百姓家都还不宽余,很难吃到这么好的东西,这还不是山珍海味吗!老哥老嫂自己不肯留着,拿出来给我们吃,真是把心都掏出来了,这叫我们怎么是好!"那逄大爷笑了笑说:"二位老师这就见外了,吃就是,有什么不好?这是儿子托人从南海那边搞了几个,你们住我这里,咱就昰一家人,别说别的了,吃就是。"说着,他和大妈就每人挑了一个,替我们剥起来,取出了两块金光流油的蟹黄,分别递给我们,原来两个都是母的,我俩推让不过,只好吃了,那个香啊,真是妙不可言。我吃着说着:"大爷大妈,我怎么觉着,我们吃的不是一般的蟹黄,吃的就是金子啊!"旁边的王老师点着头说:"小许说得好,就是的,就是的。"?两个老人不断剥着,逼着我们每人吃了四个,方才罢休。我和王老师躺在炕上,半夜难以入睡,这山珍海味本身还不算太重要,最重要的是两个老人无比宽阔的胸怀和火热的心!这顿螃蟹大餐,成了我一生中一个不可磨灭的记忆点!?临走的时候,我们出于深深的感激和敬意,对老人家也做了一些回报,记得是给他们留下30元钱、20斤粮票、两瓶白酒、二斤点心。他们坚拒不收,千推百让,最后终于留下了。
这就是莱阳人,我们的好父老,何其善爱仁义、高风亮节!
还有一个秋天,一个莱阳梨行的老乡曾经给过我一份十分难得的厚礼。记得是1969年的秋假,我去荣成探亲,这次又走的是经凤山进城的小路,这条路从凤山西麓往北,穿过石水头的峡谷,涉过五龙河,再穿过照旺庄梨行到火车站,往北直达莱阳城,这是从学校进城的最佳捷径,总共不足25里。这条路,我已经走过多次。
那天我沿这条小路走到了照旺庄梨行西端的五龙河边,准备趟水过河到火车站去。这时看到了河边有一个木栅栏围着的独门小院,院内长着一些很茂盛的梨树,还有一间看院的小屋。我想着要买些梨子作为探亲的礼物,便走进了那个小院。一个大约五十多岁、身材矮矮的小老人迎了过来,问我要做什么,我向他说明了买梨探亲的意思,他笑了笑说:"这里不卖梨的。你是从哪来的,干什么工作的?"我说我从姜疃高中来,是一名教师。然后我指着小院中的梨树问他:"这不是有梨吗,为什么不卖?"他说:"进屋歇一歇吧,听我慢慢给你说。"我跟他进屋坐下,抬眼端详一下,只见他留着可爱的关公胡子,面容亲切慈祥。他说:"小伙子,你不知道,这院子里的梨可不平常呢",我有点惊奇地看着他继续说下去:"这是贡梨,知道吗,贡梨!你准知道莱阳梨世界有名,这十几棵树上的梨又是莱阳梨中最好吃的,是专门送往北京送给领导人的,所以不对外出卖。如果想买梨,你可以到东边不远的大棚里去买,五分钱一斤。"我听他说完,正要起身告辞的时候,小老人轻轻按我坐下,一边说:"慢着,慢着,我看你是一个面善心诚的好小伙子,又是个有文化的教师,还是个很孝顺的人,我就喜欢这个样的,遇见你也是个缘分。再说走了那么远的路,也该渴了饿了吧。等一下,老叔给你摘两个梨子尝尝。"我连忙说:"不不不,大叔,这梨我不能吃,别让大叔因为我犯错误。"小老人笑着说:"两个梨子,你不说,我不说,谁能知道呢,不吃白不吃,吃了也白吃,是大叔看着你好,想疼疼你,请你个客,让你小子也当回皇帝。"说着就匆匆跑了出去,不一会就摘回两个大梨来,递一个到我手里,轻轻地说:"趁没人,快吃吧。"我当然巴之不得,忙说:"好吧,尊敬不如从命,谢谢大叔,我吃了。"我咬了一口,觉得满口里都是酥柔甜爽的液体,几乎没有一点渣滓,那种感觉让我不由自主地想到: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琼浆玉露的滋味吧!我大口大口地享受着这美好的"御品",小老人(我当时忘记了问他的名字,所以往后在心中都是把他称作小老人)他坐在旁边很有兴致地看着我吃,就像一个化学师在专注地观察瓶中试液的反应一样。很快,我就把一个大梨吃完了,只剩下一个很小的梨核。小老人又拿过那个梨来让我吃,我犹豫了一下,然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拿起来又啃了个精光。小老人高兴地笑了。我满怀感激地说:"大叔,怎么感谢你呢?"他说:"认识就好,认识就好。你经常从这里走,以后咱们还会见面的,我能记住你这个好小伙子的,你能不忘我这个莱阳人就行了。"??好个"莱阳人",我岂会忘记你!那两个莱阳梨固然是好,大概我今世再也吃不到那样的极品了!但是,我认为,比那两个莱阳梨更好的是那个莱阳人!他虽然个子有点矮,但是他的心灵却是那样的高大。他无私、豪放、正义、慈爱,从他身上,我再次看到众多莱阳人所共同具有的崇高情操。
????
莱阳!莱阳!千言万语也说不尽的莱阳!
莱阳的风水好,山青水秀。我忘不了那秀丽古朴的莱阳古城和那精美简朴的老火车站,忘不了那葱茏茂密、金梨累累的照旺庄大梨行,忘不了那碧波荡漾、奔腾不息的五龙河,忘不了那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红土崖,忘不了那"小车不倒只管推"的龙湾泊,忘不了那革命圣地万第、大夼和濯村,望不了坐车、骑车、步行进城的三条神仙路??最忘不了的,当然还是那个倚山临水美如画、曾经养育了我三年的教育之家!美丽的莱阳大地上,有我一串串的密集足迹,那是我喜爱莱阳的见证。
莱阳的人民好,仁爱善良。莱阳人给了我这个外乡的年轻人太多太多的温暖、支持和帮助。三年的时间是短暂的,但三年的经历却是丰富多彩的,各种感人的故事是说不完的。在那特殊的年代里,岁月虽然沧桑,但我走过的道路还算顺畅,那是因为在我的周围,有无数敬爱的莱阳人民在为我暖心、助力。
巍巍凤山万世屹立,瑶头水库千古流芳,二位山灵水圣,你们是最好的见证:我和我的学生、我的同事们都曾经在你们的身边生活过、努力过、奋斗过、奉献过。请你们告诉历史,不要忘记这些人!让他们曾经发出的光和热,在历史的史册上永放光芒!
谢谢!谢谢莱阳的天地、谢谢莱阳的父老乡亲。我无比热爱您、怀念您一莱阳,我的第二故乡!
(全文完。2024年元霄节于曹州定陶)
作者简介:许素田,1945年生,山东菏泽市定陶区人,1962年考入山东大学数学系,1968年文革中毕业,被分配到山东莱阳姜疃高中任教,后调回定陶一中任教务处副主任兼任高三数学,因在学校教学和全县师资培训等教育活动中成绩卓著,而成为市县骨干名师,曾任菏泽地区数学会理事和定陶县数学会副理事长、定陶县科协委员。1988年因业绩出众而被破格申报,评定为山东省第一批高级数学教师,1999年退休。作者自幼喜欢读书、酷爱文学,喜欢写作,时有作品发表。
本文地址:http://www.cj8811.cn/8313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