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戏曲介绍

许昌市豫剧团

许昌市豫剧团的前身是建国前许昌当地的“大油梆”,“二油梆。在当时颇负盛名,解放后经政府收编。1952年组建成为许昌专区豫剧团,后几经变化,1984年区化调整,更名为许昌市豫剧团。许昌市豫剧团在上世纪50年代,以编演古装戏和新编历史剧为主,兼演现代戏。1959年专场向毛泽东主席汇报演出《观文》《对绣鞋》《打銮驾》等剧目,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赞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团在市委市政府、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的关怀和支持下,坚持编演现代戏,我团演出的《人欢马叫》、《倒霉大叔的婚事》、《石头梦》、《山村风流汉》、《我爱我爹》等剧目先后被长春电影制片厂,西安电影制片厂、河南电影制片厂、河南电视台搬上银幕和荧屏,均获得全国戏曲大奖。近年来,我团多次晋京演出,坚持面向农村、工厂、山区为广大工农群众服务,多次被许昌市委市政府评为先进集体、先进党支部。现在许昌市豫剧团行当齐全,创作、音乐、舞美实力雄厚,创作演出的一系列剧目代表了许昌戏曲艺术的最高水平。

成果:

60年代:《人欢马叫》参加中南六省现代戏剧观摩演出。

《人欢马叫》被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为戏曲艺术片。

70年代:1979年现代戏《烛光》参加建国30年大庆献礼演出。

80年代:1983年:《岗九醒酒》、《巧女难嫁》参加河南省现代戏调演,获优秀演出奖;

1985年:《倒霉大叔的婚事》获河南省首届戏剧大赛银奖;

1986年:《倒霉大叔的婚事》晋京演出轰动京华,受文化部嘉奖,《倒霉大叔的婚事》拍摄为三集戏曲电视剧,荣获全国戏曲电视剧“长城奖”一等奖。

1987年:《倒霉大叔的婚事》拍摄的彩色戏曲电影获国家“优秀影片奖”

1987年:《石头梦》参加了中国首届艺术节,获金奖;

1988年:《山村风流汉》拍摄为戏曲电视剧,获全国戏曲电视剧“黄河杯”二等奖。

1989年:小品《相亲记》晋京参加全国计划生育调演,获优秀剧目奖。

90年代:1990年:小品《捐款》获河南省电视台小品一等奖。

1990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授予全国十五个先进优秀院团之一。

1991年:《王家湾的当家人》获河南省第四届戏剧大赛优秀剧目奖,并获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

1991年:《软枣问案》、《涂盆砸锅》代表河南省参加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办的全国戏曲现代戏观摩演出,获金奖。

1997年:《岗九醒酒》被拍摄为戏曲艺术片,荣获第十五届中国电视金鹰奖单本剧奖。

20世纪:2000年:《我爱我爹》荣获文化部“华表奖”和“五个一工程奖”;

2004年:《倒霉大叔的婚事》在江苏常州参加了中国首届现代戏优秀剧目展演,荣获“中国戏曲现代戏突出贡献奖。

带头人:

任洪恩:许昌市豫剧团艺术总监,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著名表演艺术家,从60年代的《人欢马叫》到80年代的《倒霉大叔的婚事》,90年代的《我爱我爹》,他独具一格的表演被专家誉为豫剧现代戏表演艺术的三个里程碑,他从艺五十余年,栩栩如生的人物塑造如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是当之无愧的表演艺术家。2008年9月,退休后的任洪恩被聘为许昌市豫剧团艺术总监,他表示只要许昌的戏曲舞台需要他,他愿意再为许昌做贡献,是许昌这个“戏曲之乡”的沃土培育了他,成就了他,他不会忘记许昌,在他有生之年,他会尽最大努力去培养一批喜剧人物,一批艺术人才。

黄力扬:许昌市豫剧团团长,副书记,导演,国家二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戏曲表演学会理事,许昌市戏剧协会副秘书长,他执导的《盗库银》、《三更奇案》、《红梅迎春》获河南省文化厅颁发的导演二等奖。2007年执导的小戏《翠竹青青》获河南省群星奖,执导并参加演出的小品《斜病歪治》获全国第二届中国戏剧奖一等奖,河南省第二届牡丹奖,全国牡丹奖提名奖,由于表现突出连续数年被评为许昌文化系统优秀党员,他才思敏捷,锐意进取,大胆引进青年优秀人才,他以身作则,狠抓基本功训练,全面提高全团的业务素质。黄力扬积极探索市场发展规律,有效掌握市场信息,外拓演出市场,内抓业务管理,集思广益,研究恢复和排演符合当前演出市场需要,群众欢迎的剧目,提出了出人出戏出精品。同心协力创新的工作目标,抱定了重振许昌市豫剧团雄风的决心。

演员阵容:

崔玉荣:许昌市豫剧团副团长,工老旦、青衣、嗓音明亮宽阔、细腻委婉不乏奔放激越,表演深沉含蓄、朴实大方,代表剧目《倒霉大叔的婚事》《饰魏淑兰》《石头梦》《饰孙玉贤》《王家湾的当家人》(饰金秀),《我爱我爹》(饰周金妹),《五世请缨》(饰舍太君)。

王克:许昌市豫剧团副书记,副团长,成长于梨园世家,工武生,武丑,著名表演艺术家任宏恩亲传弟子,武功扎实,身段优美,表演庄重而诙谐,质朴而时尚,代表剧目《山村风流汉》(饰片锣),《杨三姐告状》(饰高占英),《状元与乞丐》(饰花实),《白罗衫》(饰刁二)。

李建中:许昌市豫剧团副团长,工老生,著名表演艺术家任宏恩亲传弟子,唱腔圆润醇厚,嗓音嘹亮悦耳,吐字清晰,收放有度,表演做派大气,代表剧目《倒霉大叔的婚事》(饰常有福),《山村风流汉》(饰能四辈),《王佐断臂》(饰王佐),《五更惊雷》(饰黄伯贤)。

李金榜:许昌市豫剧团副团长,摔打花脸,武功扎实,身形优美,人物刻画个性鲜明,代表剧目《花木兰》(饰突力子,)《王佐断臂》(饰岳飞),《杨三姐告状》(饰杨厅长),《王家湾的当家人》(饰赵金贵)《白罗衫》(饰徐能)。

李金华:工青衣、老旦、扮相俊美,唱腔蕴含真情,表演注重人物内在情感的开拓和分寸的把握,代表剧目《王佐断臂》(饰乳娘),《打碗记》(饰奶奶),《对花枪》(饰姜桂芝)《杨三姐告状》(饰杨二姐)《状元与乞丐》(饰柳氏)

张轩:工老生,长靠武生,著名表演艺术家任宏恩亲传弟子。他基本功扎实,唱腔刚柔并济,表演注重内在情感的体验与外在程式化动作结合,代表剧目《倒霉大叔的婚事》(饰侯圈),《我爱我爹》(饰赵有智),《白罗衫》(饰姚达),《狸猫换太子》(饰陈琳)

韩录昌:工小生,表演弛张有度,自然流畅,代表剧目《我爱我爹》(饰赵明顺)、《西湖公主》(饰陈允明),《白罗衫》(饰徐继祖)。

宋建华:工老旦、青衣、小生,扮戏俊俏,嗓音甜美,代表剧目《打碗记》(饰外婆)《我爱我爹》(饰大嫂)

王宏宝:工小生、武生,扮相英俊,表演质朴脱俗,代表剧目《玉桃恨》(饰王三春)、《王佐断臂》(饰陆文龙)

梁长根:工文丑,表演幽默诙谐,清新自然,代表剧目《山村的风流汉》(饰片锣),《状元与乞丐》饰(花实)。

李洪彬:工老生,嗓音洪亮、表演逼真。代表剧目《清风亭》(饰张元秀)、《山村的风流汉》(饰马组长)。

吕明献:工文丑,刻画人物惟妙惟肖,声腔亮俏甜美。代表剧目《推磨》(饰李宏信)、《犟县令》(饰县令)

梨园新秀:

李艳娜:青年优秀演员,工闺门旦,青衣,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金枝亲传弟子,她扮相秀丽端庄,表演洒脱大方,嗓音清脆悦耳,唱腔字正腔圆,声情并茂。

袁丽静:青年优秀演员,工花旦、闺门旦、青衣,扮相秀丽,嗓音甜美,人物性格刻画鲜明。

王亚晴:青年优秀演员,工闺门旦、花旦,扮相俊秀,温文尔雅,表演细腻,准确到位,唱腔娓娓动听,收放自如。

路明芹:青年优秀演员,工武旦、娃娃生,扮相俊美,具有深厚扎实的基本功,舞台上如行云流水一般,唱腔圆润,吐字清晰。

任奎霖:青年优秀演员,工花脸,扮相俊秀,大方,能准确刻化人物内心,节奏到位,嗓音浑厚,铿锵有力,文武兼备。

刘培峰:青年优秀演员,工摔打花脸、武丑,他功底深厚,身轻如燕,矫健敏捷,翻打自如。

张聪:青年优秀演员,工武丑。娃娃生,刻化人物准确到位,二目炯炯有神,翻打自如,手把灵活,爆发力强。

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曲剧部

基本简介及获得奖项

许昌市曲剧团创建于1955年8月,前身为聚乐轩曲剧团,1958年转为地方国营,直属许昌市文化局。现有在编人员30名。

许昌市曲剧团曾多次赴省参加汇演、调演及献礼演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进京汇演,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曾代表许昌市参加中南五省汇演获得大奖。早期排演的现代戏有《刘胡兰》、《江姐》、《买牛》、《无名草》等,其中由张晓凤领衔主演的现代戏《买牛》被拍成电影,《无名草》被拍摄成戏曲电视剧,后更名为《寸草春晖》灌制唱片。八十年代本团自编自导民国戏《李豁子离婚》,曾创下单场演出超百场的记录,受到政府的嘉奖。恢复古装传统戏以后,许昌市曲剧团先后改编排演了《华庭会》、《碧玉簪》、《泪洒相思地》、《洛阳令》、《刘公案》一、二、三部、《春江月》、《双金钱》上、下部、《陈三两》、《海棠泪》、《三子争父》等十多部经典古装剧目,其中《泪洒相思地》由本团首次改编并演出,各团争相搬演。近年来又改编排演了现代戏《冤家亲家》、民国戏《鳖户传》及古装戏《清风亭》、《狸猫换太子》等多部优秀剧目。十多部剧目被省、市各大电台、电视台、音像出版社录音、录像、灌制唱片。近年来,许昌市曲剧团从省、市艺术院校纳进一批优秀的艺术人才,演员阵容整齐、行当齐全、舞台设施先进,实属当今戏曲舞台上一支久负盛名的大型地市级专业文艺表演团体。

目前主要演出剧目:《春江月》《泪洒相思地》《洛阳令》《刘公案》一、二、三部《双金钱》上、下部《海棠泪》《陈三两》《三子争父》《清风亭》《李豁子离婚》《鳖户传》《狸猫换太子》等。

许昌曲剧团

许昌市曲剧团成立于1955年8月,前身为“聚乐轩曲剧团”。由商行张照飞、张其云等集资兴办,属茶社性质,演唱内容为戏剧、曲艺等,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排演大戏。1955年经许昌市人民政府接管后,1955年8月正式定名为“许昌市曲剧团”。1958年转为地方国营,直属许昌市文化局(现许昌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半个世纪以来,许昌曲剧在老一代艺术家的传承和发扬下不断创新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一个年轻、优秀的剧种被越来越多的观众所喜爱,常年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深受当地老百姓的欢迎和好评。为了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发展,请专家写剧本,排新戏,演出质量大大提高。目前剧团拥有先进的舞台配套设施,阵容强大,行当齐全,演职人员60人,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14人。

在历任团长的带领下,许昌曲剧不断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曲剧演员,在各种戏曲大赛中崭露头角,代表曲剧团多次获得大奖。历年来本团多次获得荣誉:

1957年由李全录主演的现代戏《出发之前》参加河南省现代戏会演获演员二等奖。1959年由聂海同编导的《马小翠》获地区会演一等奖。1964年由冯金堂、王松创作,张晓凤主演的《一笔贷款》获地区、省会演剧本一等奖。1965年参加中南区戏曲观摩会演,8月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成戏曲电影《买牛》。1977年由尚炳钧编导的《红梅岭》获地区会演表演奖。1979年由李恒山创作的《逼婚》获省会演二等奖,10月参加北京举行的国情卅周年献礼演出获剧本演出三等奖。1999年许昌市首届戏曲大赛新编现代戏《冤家亲家》获优秀剧目奖、优秀音乐设计奖等。2005年10月第八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小品《桃花渡》荣获映山红小戏节目奖。2005年度文化工作中成绩突出被评为群众文化工作先进单位。2006年6月许昌市戏剧、曲艺、小品大赛荣获组织奖;折子戏《双金钱》、《孟姜女》荣获许昌市戏剧、曲艺、小品大赛一等奖;折子戏《断桥》、《二下陈州》荣获二等奖。 2007年“欢乐许昌”广场文化活动中荣获先进单位。 2008年9月“大涧杯”许昌市第四届戏曲大赛《狸猫换太子》获剧目演出奖、优秀音乐设计奖、优秀舞台美术奖、优秀伴奏奖等。2008年12月“欢乐中原·和谐许昌”广场文化戏曲小品《养儿无错》被评为优秀节目;在2008年“欢乐中原·和谐许昌”广场文化活动中荣获先进单位。2011年12月“大涧杯”许昌市第五届戏剧大赛中参赛剧目《春江月》获剧目二等奖、优秀舞台美术奖、优秀伴奏奖,荣获表演一等奖6人。2012年5月在中国(许昌)第六届国际三国文化旅游周被评为先进单位。

许昌市越调剧团

许昌市越调剧团创建于1960年,属全民所有制文艺团体。是目前河南仅有的一个市(地)级越调艺术表演团体,在河南及全国有较大影响,本团著名表演艺术家毛爱莲属河南八大戏曲名家之一,并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毛派艺术”,与越调大师申凤梅齐名。

2007年我团成功申报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2008年6月我团又成功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单位,我团有强大的演出阵容,现有国家一级演员3名,国家二级演职员6名,国家三级演职员20多名,毛派亲传弟子6名,更有久演不衰,深受群众喜爱的毛派经典剧目——《白奶奶醉酒》《火焚绣楼》《李双喜借粮》《招风树》《掉印》,申派代表剧目——《收姜维》《诸葛亮吊孝》等十几部经典大戏。现代戏《传孙楼》、《酷情》贴近农村生活,深受广大农民朋友的喜爱。其中《无侫府》获河南省第三届“黄河杯”优秀剧目奖,河南省第十一届戏剧大赛优秀剧目奖,河南省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简贴恨》获河南省第八届戏剧大赛优秀剧目奖。

许昌市越调剧团演出区域遍及全国,曾多次晋京汇报演出和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性文艺赛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六十年代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许昌市越调剧团主要演员简介

孙晓秋:国家一级演员,毛派亲传弟子,工青衣、彩旦,代表剧目《白奶奶醉酒》、《包公三勘蝴蝶梦》。

解群生:国家一级演员,何全志亲传弟子,工武生,代表剧目《收姜维》、《简贴恨》。

李 华:国家二级演员,毛派亲传弟子,工老旦、青衣,代表剧目《无佞府》、《白奶奶醉酒》。

岳菊英:国家二级演员,毛派亲传弟子,申派弟子,工须生、小生,代表剧目《诸葛亮吊孝》、《收姜维》、《李天保娶亲》。

马忠太:国家一级演员,工花脸,代表剧目《包公三勘蝴蝶梦》、《火焚绣楼》。

马云霞:国家二级演员,毛派亲传弟子,主工青衣,代表剧目《冤家姐妹》。

杨建才:国家二级演员,工文丑,代表剧目《白奶奶醉酒》《冤家姐妹》、《简贴恨》。

春慧霞:国家二级演员,毛派亲传弟子,工闺门旦,代表剧目《简贴恨》、《李双喜借粮》、《火焚绣楼》。

解国宏:国家二级演员,工须生,代表剧目《无佞府》、《传孙楼》。

许昌市隆盛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许昌市隆盛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一个独立的企业单位(附工商执照),但是人力、物力仍就依托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

许昌市隆盛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坚持以戏曲艺术保护为先,促进戏曲事业发展。能多元化、多渠道的宣扬我们戏曲传统文化,还能创收效益,更能进一步发挥戏曲文化基地影响的有效渠道,使豫剧、越调及曲剧的历史源远流长,为戏曲文化的发展壮大开辟新的道路,为许昌文化强市的建设作出新贡献。

除此以外许昌隆盛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准备打造成为集电影、电视剧制作、广告片制作、形象宣传片制作、专题纪录片制作、汇报招商片制作、电视栏目制作、微电影制作等为一体的影视传媒企业。

另外公司拥有高级专家顾问团,专业的影视剧制作团队,拥有专业的品牌营销、文案策划、影视广告团队。我们通过准确的市场判断、出色的创新能力,站在营销的高度,以小投入大产出为特征的新模式,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力争为客户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帮助客户突破发展瓶颈,促进企业发展,提升品牌形象;我们不仅拥有高绩效的团队,而且与国内外一线导演、摄影、美术指导、后期制作公司等保持着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具有较强的人力和设备资源。

近代许昌戏曲介绍

清代,许昌戏曲进入兴盛期。

最早兴起的是罗卷戏。

雍正年间(1723—1735),绰号“黑狗”的邓县燕店罗戏班教师在许昌一带演唱罗卷戏。

乾隆十八年(1753)编修的《郾城县志·风俗》中记载:“赛神招梨园,其名罗戏者,最俚鄙淫秽,民间尤尚之。”“或一村不演罗戏者,众村皆鄙之,村人亦自以为耻。”

乾隆四十二年(1777),戏剧家李绿园的长篇小说《歧路灯》成书,其中多处谈及当时河南省的戏曲活动:“因此又想起了一个民间戏班,叫做梆罗卷,戏旦是乡间有名的‘鹁鸽蛋’。”

乾隆末年(1793),鄢陵县马庄村等组建了罗戏班,初期为竹马、旱船,均以地摊形式活动,后登上舞台演出。

这些资料说明,在乾隆年间,罗卷戏流传非常广泛。咸丰九年(1859—1860)前后,临颍、襄城、西华县七里仓建立罗戏班,会首何东方。

继之是越调。

乾隆年间(1736—1795),禹州衙门及马车场组建越调班。这是越调史上第一个戏班。有人认为,这个戏班成立的时间是在光绪初年,演员主要来自南阳一带,领衔主演为王庆和。两种说法比较,时间前后相差一百多年。

实际上,王庆和是后来在此“搭班”。既是搭班,说明原来就有班。这个问题还有旁证。《临颍县志》记载:“乾隆十九年(1754)越调开始流入临颍。”临颍时属许昌。

越调的起源,一直存有争议,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春秋末范蠡归隐时将吴越之音带回家乡南阳。

二、越国灭亡时一男歌伎将悼越之曲带到南阳一带。

三、由南阳地区流行的一种歌曲发展而成。南阳古称豫,故称豫调,后讹为越调。

四、来自诸宫调。

五、据明进士李蔉诗句,为唐《霓裳羽衣曲》遗响。

六、据清末举人张嘉谋在《南阳府志》批注,滥觞于明末。

七、明崇祯年间傅一臣著杂剧《卖情扎囤》中说明演出的是越调。

第一说有合理因素,范蠡是南阳人,在越做过官。当时没有成型剧种,可以理解为只是一种曲调,剧种是以后发展起来的。但是,范蠡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大商人,若热爱文化喜欢音乐当然好,可惜的是没有这方面的记载。这种说法虽无论据否定,但亦无论据肯定。

第二说比第一说合理因素多,弥补了范蠡不是音乐家的不足,并且越调确实带有“哭腔”,前期全是男演员。可惜的是只有传说,找不到有力根据。

第三说也有合理性,“豫”“越”韵头相同。问题也是找不到根据。

第四说倒是有根据,诸宫调中确有越调之说,但按“旋相为宫”的方法推算,不仅黄钟商可推出越调,黄钟宫、无射商、黄钟羽、无射宫、夷则宫、钟吕宫亦可推出越调来。可见彼越调系指调高,非此越调也。

第五说李蔉《社戏》诗若能找到固然好,但据传是刻在其故乡灵官殿前的一块石碑上,但石碑荡然无存。无存不能表明未存在过,但也无法表明存在过,只好存疑。再说,李蔉的著述中亦无此诗。

第六说倒是有文字根据的,可惜是个孤证。再说,张嘉谋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对戏剧并无研究,在他所处的年代讲300年以前的事情,不是描述是推测,准确性值得怀疑。

第七说似乎是有论据的,即剧本中的人物对话:“(丑)柏亭兄,我和你各把土腔唱一曲,满浮大白而散,如何?……(丑)做便免做,你我总是越调,不比昆腔,取音律全要腔板紧凑,唱和接换,锣鼓帮扶,最忌悠长清冷。你唱我接,你唱我接。(净)劳小惜打一打板,拿锣来,我打锣。”

从对话内容来看,其演出形式为“唱和接换,锣鼓帮扶”,无有文场。但越调却管弦齐鸣,可见并非同一剧种。是否越调起初只有武场,文场是后来发展起来的呢?无根据回答,存疑。再一点,该剧在曲牌“驻马听”上有眉批:“此中吕调用越调腔唱,故不拘板之正。”说明指的是一种腔口,而不是剧种。是否这种腔口后来发展成剧种了呢?先假设在这里,以后有证据再说。

我们对越调起源表述如下:为中国地方戏曲声腔分类平、背、侧、月之一的“月调”,后通假为“越调”。根据一:中国传统文化认为日为阳、月为阴,月调即阴调。清徐大椿《乐府传声》中说,阴调的发声方法是“逼紧其喉”,发出的音若“雌声”。越调无论生旦,唱腔拖音均假嗓带“吽”,这种唱法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这种唱法不正是阴调(月调)的特点吗?论据二:流往陕南的艺人解放后仍称越调为“月调”。

越调演出原本表现为三种形式,即越调正戏、越调影戏和越调偶戏(后二者均属傀儡戏范畴),并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三支:一支主要演正戏和皮影,活跃在湖北西北部;一支主要从事越调皮影演出,活跃在陕南安康一带;一支在河南本土。

除上述禹县、临颍在乾隆年间有越调班外,还有:道光十二年(1833)宝丰组建了大丰营、周营越调班;道光末年(1874)禹县组建了“六房班”;咸丰初,叶县有陈德刚班;光绪年间,襄城县七班(衙门头皂、二皂、头快、二快、头壮、二壮、索夫)供戏,成立“七班戏”戏班;光绪二十九年(1903)叶县成立“大营班”。

光绪初年,南阳籍越调艺人王庆和(红生)来到许昌后,先入禹县“六房班”,后入“马车场班”。他擅长演关公戏,声如洪钟,夜晚唱戏声传五里开外。他主演的《灞陵挑袍》《古城会》等深受广大观众欢迎。他身材魁梧,仪表堂堂,气度非凡,扮相酷肖,人称“活关公”。演出时一些群众为之焚纸烧香,顶礼膜拜,庙内塑工以其形象雕塑关公塑像,可见影响之大。同来的还有他的师兄丑角演员“老迂阔”(艺名)与男旦演员肖芝等。

乾隆年间还诞生了河南梆子,如襄城县李家窝班就是这时成立的。

河南梆子与越调有传承关系,二者唱腔接近。河南梆子慢板、流水、二八、散板与越调二八、流水、乱弹、散板等四大板类分别对应相似,特别是作为河南梆子主要板类而梆子家族中其他剧种均无的二八与越调的主要板类乱弹近似(豫东二八与乱弹中的铜器调酷似)。甚至一些枝节之处,如大起板转慢板及慢板转流水,流水眼起板落及上句尾音不限下句落主音等,两个剧种也都相近。

清代、民国及建国后,两个剧种都有剧本通用、演员互相参与演出的现象。如禹县衙门及马车场越调班解放后改成了豫剧;许昌越调的席桂花原是豫剧演员;襄城县越调剧团和豫剧团合并排越调《平原作战》时,饰演赵勇刚的赵鲁生是原豫剧团演员。

那么,越调与河南梆子孰先孰后?我们认为,河南梆子脱胎于越调。根据一:河南梆子艺人说河南梆子是“越调底子加皮簧”,说明河南梆子是以越调为基础,吸收其他唱腔发展起来的。根据二:越调没有河南梆子流传广泛,却比梆子地位高。有三点可以证明:一是民间初年,越调在开封、郑州演出时,戏价、票价都比梆子戏定得高。二是民间有“一清二黄三越调,梆子、花鼓凑热闹”之说。三是同一处庙会多个剧种、剧团演出,“庙董”(执事)在为各剧种分配住房时,按传承例规,越调住东厢房,梆戏住西厢房。为何如此?梆子师承越调。

台湾河南梆子艺人说他们唱的是“禹西调”,说明河南梆子发源于禹州西部山区。而此处也正是禹县衙门及马车场越调班发源处。

清代,许昌梆子戏班如雨后春笋。

嘉庆六年(1801),山西药商在禹州设会馆,随后山西梆子流入禹州,其声腔和表演,对河南梆子有很大影响。

道光年间(1821—1850)修订《许州志》载:“祀神报赛以醵钱演戏,刲羊列豕为诚敬,计一岁中自非刈麦之期,合乐飨之年,村村相继……”

许昌西北桂村附近灵井河为水旱码头,沟通南北经商者。有个来自山西的油梆队从此来许行商,众多人担着油担沿街游卖,击梆为号,许昌人称之为“大油梆”。山西人发了财,不想挑担卖油和长途贩运,在许昌西关建起了油作坊,坐地经营。他们为了玩乐,成立一个戏班子叫“福兴班”,先是带来山、陕的人,而后逐步招收本地学生,一切开支全由他们供给,演唱时用油梆击节奏,人们便称“福兴班”为“大油梆”。

另有一说:有个山西卖油的来许昌做生意,住在城西北灵井的小董庄,人称“卖油董”。他自己炒芝麻、磨香油,每天挑着担子敲着木梆,走街串巷。卖油时,他爱编些顺口溜,边走边唱。手中有了积蓄,便买来锣鼓家什,招来很多爱好者相聚为乐,起名锣鼓社。后他又请教书先生编些小调小曲,添置弦子配音,场面越来越全,名声传开,被许州衙门五班收编改名为“五班油梆戏”,并添置行头在城乡演唱,人称“大油梆”。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卖油董”应该是山西卖油商人中的一个代表人物。

同期,鄢陵县著名藏书家苏源生的丫环庆春醉心于地方戏艺术,倾囊捐赠自己积累的体己钱,成立“庆春班”戏班,两年后又由城内四条街组建了一个戏班,叫“公议班”,俗称“四街戏”。道光十年(1830),长葛县董村街善辞赋的田赋吏辛克恒秀才组建了“文胜班”戏班。

同治年间(1862—1874),朱仙镇的《重修明皇宫碑记》刻有参加捐资的戏班,其中有许州“福兴班”(大油梆),长葛“文胜班”,鄢陵“公议班”“庆春班”,洧川“公盛班”。

咸丰初年,襄城县颍桥镇王春水创办梆子戏班。光绪十三年(1887),扶沟县潭池梆子戏班成立,西华红花集马继荣戏班、扶沟县江白亭城龙虎班等也相继成立。

光绪十五年(1889),郾城县衙中的“八班”“十房”共领五个梆子戏班,即:民壮家班、快家班、皂家班、捕头家班、十家房班。

光绪年间,出现了汉调二簧,这是许昌京剧的前身。光绪三年(1877),襄城县姚庄成立汉调二簧班;郏县沙沟成立汉调二簧戏班;临颍县衙成立“皂家班”。光绪三十年(1904),襄城县知事孔繁杰筹建二簧戏班,影响较大。

这个时期还出现了道情。光绪二十八年(1902),西华县出现新兴剧种道情班,创始者垄长法(1887—1976)绰号“翻毛鸡”,编新本创新腔,于5年后正式登上高台演出。

清代演出的主要场所是戏楼。有庙的地方几乎都有戏楼,真可谓星罗棋布。如禹州有据可查的就有六十多座。档次也越来越高,样式讲究,雕刻精致,绘画绚丽。有庙的地方就有会,有会就要唱戏。有时一日几处有戏。如农历正月十三是火神庙会(传说这天是火神生日),凡有火神庙的地方都有会有戏。

清代还出现了剧作家。

顺治八年(1651),襄城县廪生耿应房创作杂剧《东厢记》。

禹县廪生杜希春(1859—1911)出身农家,少时酷爱读书,喜爱词曲音乐,擅长吹拉弹唱。他创作以英国小姐为主角的新戏曲《驱癖验方》,描写一个西洋少女劝夫断戒鸦片的故事。文人争相传抄,班社到处演唱,开“外国人”首次登上河南地方戏舞台之先例。杜希春在晚年还编写过《同胞恨》《小寡妇上坟》《红绣鞋占课》《放脚》《花园赠金》等戏。这些剧目广为流传,深受群众欢迎。

民国时期,许昌戏曲仍具盛势,梆子、越调、京剧(汉调二簧)、曲剧、罗戏、二夹弦等剧种分布于各市县村镇。

民国初,河南省新剧团成立,制定简章,宗旨是“不变国风,移风易俗,灌输维新”。许昌曾到开封索取简章,准备走新剧团之道路。

未完待续

来源 网络信息整理

1.爱襄城县老家,看“老家襄城县”。

2.首山、紫云山、诚信、开放、包容、创新!

3.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襄城县”今日头条号立场。

4.文中图片由“老家襄城县””提供,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5.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襄城县”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6.欢迎广大人士,积极参与到老家襄城县的发展进步中,投稿或转载请发邮件至306011039@qq.com,联系电话15239396153

断桥铝合金门窗

隔热门窗品牌

别墅门窗

断桥铝合金门窗品牌

本文地址:http://www.cj8811.cn/8311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许昌多家单位招聘人员
下一篇: 许昌铝合金门窗供应厂家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