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行吊操作手刘超

来源:新华社解放军分社

资料照片:刘超

新华社西昌7月29日电题:山沟里的金牌吊装手——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行吊操作手刘超

王玉磊、吕道凯

不到两平方米的行吊操作间,悬在半空。刘超灵敏地钻了进去,扭动电机钥匙、按下电源按钮、启动电机……所有动作一气呵成,笨重的行吊挂钩在他的操作下,指哪到哪、说停就停。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提起这位“金牌”吊装手,不少人都竖起了大拇指。

“这是火箭测试厂房转载间的行吊设备,28.5米宽、挂钩离地9.2米,大小螺丝钉有1000余颗,接电线端子也有近万个……”刘超认真地说,“任务前这些小物件都要检查一遍,看有没有松动、滑丝或者断裂等情况,这都关系到行吊操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不单是这一台套行吊设备,36岁的刘超负责着7个厂房共计15台套的设备,哪一台是哪一年更新改造的,技术状态变化有哪些,维护重点是哪里,参数指标是多少,他都如数家珍。

刘超说,这些行吊设备就是他身体的一部分,就像有了生命一样,只有掌握清楚、保养得好,才能实现“人机合一”, 以最好的状态完成每一次吊装任务。

除了设备检修、排除故障、记专业知识,刘超爱学习、好思考、善总结,不仅自学获得了大专学历,还考取了起重工职业资格高级证书和电工职业资格技师证书。

资料照片:刘超

在行吊运行轨道下方的白色墙沿上,间隔一段距离就会出现巴掌大的深蓝色标记。这些都是刘超自己标记的。

他根据平时吊装火箭的经验,在行吊端梁下侧离边缘30公分处,自己焊接了一根刻度尺。当刻度尺运行到蓝色标记时,就是一处定位。这样的标记一共有三处,分别对应火箭卸车吊装时的三个中心点,也就是下方的铁轮支架车的中心点。

有了这个“小发明”,不管是地面指挥员,还是吊车操作手,都能够得到吊车减速的标示提醒,提前预判停车位置,确保火箭卸载时稳定、精准。

为了提高培养吊装操作手的效率和质量,由他自主编写的《卫星厂房行吊培训教材》《产品翻转一步到位方案》等6本教材方案,已成为新选调行吊操作手的必学教材。其中,自编教材《跟车稳钩技能手法》总结的“起车稳钩法”“运行稳钩法”“停车稳钩法”和“圆弧圈稳钩法”,更是有效减少火箭、卫星等吊物的摆动幅度,提高星箭对接的精准性。凭借这四个诀窍,刘超示范操作吊运盛满了水的水桶进行S线行驶,回回都能滴水不漏。

刘超不仅操作“稳”,排除故障也很“稳”。2005年3月执行亚太6号外星发射任务时,在进行卫星工装吊装时突然出现整车断电,行吊设备无法正常操作。初出茅庐的刘超临危受命,在仔细询问了外方的操作过程后,他先是在行吊下方走了一圈,从地面上仔细观看吊车位置,紧接着爬上检修平台近距离察看,发现行吊的端梁前置橡胶缓冲器与止档体有碰撞的痕迹。在发现主交流接触器线圈无电压后,他顺藤摸瓜,找到了220伏的变压器输出端无电压,最终定位了故障“源头”。

从排查故障到修复成功行吊正常启动,刘超仅用了不到1小时。

还有一次,在对新改造的行吊进行额定负载调试任务中,当吊钩上升至半空时,PLC控制系统突然失效,50吨的配重急速溜钩下滑,转瞬即逝间,刘超敏锐地按下了紧急停车开关。行吊停止时,配重离地已经不足半米,避免了事故发生。

事后,验收人员夸赞刘超道:“那种情况下,给他的反应时间不足1秒钟。正是由于他操作时能够全神贯注,才能够及时地做出应急处置反应。”

获得赞誉的同时,刘超还有一个“双百分”的梦想,那就是安全吊装火箭100枚、安全吊装卫星100颗。

隔热门窗

隔热隔音门窗

断桥铝门窗

系统门窗品牌

本文地址:http://www.cj8811.cn/8307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记者调查|“开窑砸盏”是真实惠还是智商税?
下一篇: 讲述维汉小伙勇救落水女子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