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灵山县烟墩镇六局小学木麻塘教学点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张冠年 通讯员 莫远飞 周秀英

沿弯弯曲曲的乡村道路走12公里,路的尽头,便是灵山县烟墩镇六局小学木麻塘教学点。路旁,梧桐花正开——朴素、洁白、无瑕,点缀山野间,淡淡的清香不时随风飘来。

木麻塘教学点成立于上世纪70年代,学生一直很少,如今也只有51人。教学点四周没有围墙,只有一栋黄绿色教学楼,孤零零的立于10多米高的山坡上。

楼房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建造时只有两间教室。后来,老师们自己动手,将两间教室隔成5个小间,用作教室、办公室、护校室。

由于教室不够,学校一直沿用复式教学模式,即不同年级的学生挤在同一间教室。从学前班到五年级,就这么轮着上课。

学校的老师,是3名上了年纪的本地人——黄英吉、黄英远和陈明芬,他们都是年近六旬的人。其中,1976年就在教学点教书的黄英吉是教学点负责人。40年来,他去过主校任教两年,但看到教学点缺老师,他又回来了,再也没有离开过。

另一位老师陈明芬是黄英吉的妻子。1990年,教学点缺老师,她毅然来到丈夫的身边,拿起了粉笔,当起代课老师。她不曾想到,这一当,就是26年。26年里,她既教书,又种地,既顾校,又顾家。57岁的她,如果是公办教师,两年前就该退休了。

“代课工资低,你能教20多年,图啥?”面对疑问,陈明芬说:“山里交通欠佳,条件艰苦,进村的路也是近几年才修好,以前汽车根本无法通行,外人不愿意到村里来工作。但我不同,我是本地人,我得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家乡教育事业做点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如果教育事业上不去,山里只能永远贫困落后,我们不能让山里的孩子因为没有老师上课而丧失受教育的权利。”

“教学点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而且学校设施简陋,无法解决外地老师的食宿问题,因此学校派老师在此工作,一般先考虑家在本地的老师。”六局小学校长陆进雄说,这些年,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可3位老师却一直坚守在那里,如同坚守山野的梧桐一样。

每天,来到教学点最早的是黄英吉。上午7时20分,他就已经打开教室的门,让到校的孩子进去晨读。下午放学,他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晚上、周末和节假日,他还要和黄英远轮流值班,看护学校,防止失窃。可简陋的办公室里,除了一台老旧的21寸电视机和一台饮水机,再也没啥值钱的了。

“怎么说也是学校的财产,要是门窗被破坏了,修理也是要花钱的。”黄英远说。

教学点和主校资金紧缺,许多事情只能自己想办法。2009年,教学楼的几个门窗坏了,黄英远和黄英吉两人各出资500多元,换成了铝合金窗,安装了办公室铁门。

村里的孩子穷,经常缺少文具,三人则经常给孩子们买笔买练习薄,花了多少钱,他们从没计算过。“每个学期,几十元肯定是有的。”黄英远说。

由于老师少,三人就得包揽孩子们所有的课程。事实上,因能力有限,三位老师给孩子们上课时,也只是侧重于教语文、数学这两门基础课。

“再怎么艰难,我们也会教下去,直到新老师来或自己教不动了。”今年年底,年满60岁的黄英吉将退休。明年6月,黄英远也将退休。

“我们最担心的是,退休后谁来接这个担子。”这是3位老师共同的担忧。为此,中心校曾经安排过老师到教学点,但留得最长时间的也仅仅是一个学期。

3位老师艰苦的付出,收获了累累硕果。看到记者到来,三人搬来了一沓荣誉证书,有镇中心校的,有县里市里的,甚至自治区和国家级的,有教学奖和先进奖,还有论文奖,摆满了整张办公桌。

“从这里出去的学生,有的考上了大学,毕业后找到了好工作。有的读了初中、高中后经商成了大老板,有一个还回到镇上办了工厂。”说起学生,黄英吉眉飞色舞。

山里鹰总要往高飞,山里的梧桐却扎根山野,年年芬芳花开……

高档系统门窗

高档隔音门窗

隔音门窗

隔热门窗品牌

本文地址:http://www.cj8811.cn/8300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记忆桓台建筑企业•山东齐泰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
下一篇: 记者手记:有一种信仰,让我们忍不住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