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詹姆斯·迪恩身上选出最独特的标签,那应该就是流星般的16个月演艺生涯,他生前只红了5个月,如此短暂却又如此绚烂。他是永恒的文化符号,曾和乔丹、猫王、玛丽莲·梦露、肯尼迪总统等成为美国十大文化偶像,他代表了文化精神中反叛的一面。
戏外,他是个极其复杂的人,和所饰演的角色一样行走于边缘。他敏感不安,同时又迷恋危险。温柔多情,同时又狂暴粗野。他戏剧性的自我毁灭、不安全感和脆弱构筑了一个叫詹姆斯·迪恩的传奇。他定义了美国“垮掉的一代”,引起了人们心中原始的冲动,以爆炸性的影响成为上世纪50年代美国最负盛名的巨星。
被遗弃的局外人
1931年2月8日,正值经济大萧条最黑暗的时期,詹姆斯·拜伦·迪恩出生于印第安纳州的马里昂市,是家中的独子。父亲温顿是一名受雇于政府的牙医,母亲米尔德里德是英格兰移民的后裔,热爱艺术。她向年幼的儿子介绍诗歌和音乐,并送迪恩去学小提琴和跳舞。在迪恩的记忆里,母亲照亮了他的童年。他感受到母亲无微不至的关爱,并在她的影响下深深爱上了艺术。
儿时
迪恩5岁时,一家人搬去了洛杉矶。1939年,在搬去3年后,迪恩的母亲患上了癌症。8岁的迪恩对母亲日益恶化的病情感到困惑和恐惧,他无助地看着死亡渐渐爬上母亲的脸庞。1940年7月14日,迪恩的母亲米尔德里德去世,年仅29岁。失去母亲的迪恩伤心欲绝,与父亲一向疏远的他决定离开洛杉矶,回到印第安纳州。
童年
迪恩和父亲温顿从来都不亲近。温顿认为儿子敏感内向,缺乏男子气概。他把迪恩托付给迪恩姑姑照顾,所以在母亲去世之后,迪恩实际上也失去了父亲。母亲的过早离世给迪恩带来了痛苦和无助的感受。他时常觉得自己被抛弃,孤身一人存在于世。在母亲去世之后,他还会常常在梦里见到她,永远怀念着她。
和父亲温顿
迪恩母亲的遗体和迪恩一同被火车送回印第安纳州。每到一站,迪恩都会下车跑到行李车厢,确认母亲的灵柩还在车上。到印第安纳州后,迪恩在姑姑的农场里度过了余下的童年。姑姑一家对迪恩很好,他们尽其所能帮他走出失去母亲的阴影。几个月之后,迪恩逐渐接受了在农场的新生活。
迪恩的姑姑是基督教妇女戒酒联合会的成员,她鼓励迪恩在镇上的教堂表演,进行朗诵和演讲。于是,迪恩请了学校的戏剧老师艾德琳帮助他表演。这是他对表演产生兴趣的开始。
迪恩是个不同寻常的孩子,他很早熟,很安静。但在表演的时候,他会完全像是变了个人一样,激情四射,惊艳全场。在学校里,吉米的各种天赋开始显露出来。他加入了乐队,当上了戏剧协会的主席,参加了田径队的比赛,还打棒球和篮球。同学们都说,只要是迪恩想做的事,就都能做得很好。
在老师艾德琳的鼓励下,迪恩参加了印第安纳州戏剧演讲比赛。他背诵了查尔斯·狄更斯的《狂人手稿》节选,并赢得了一等奖,他的照片被登在了报纸上。
1949年,18岁的迪恩决定搬到加州从事表演事业,他进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主修戏剧艺术。在学院制作的莎剧《麦克白》中,迪恩赢得了麦克白一角。他的表演令人难忘,用印第安纳州的乡音演绎了莎士比亚。迪恩来到加州,本想和父亲谈谈自己的未来,却被他一贯的冷漠态度伤透了心。他决定靠自己打拼,不依靠父亲的支持和帮助。
想要以独特方式寻找自己、表达自己的迪恩加入了学校的兄弟会,却因过于与众不同而人际不佳。在遇到和他人的冲突时,迪恩选择了打架,他一气之下出走,再也没有回到兄弟会。
迪恩很困惑,他想知道自己是谁,也不想孤独。他需要别人,却总把他们推开。他是一个渴望爱也想去爱的人,却总是无人理解。他什么都没有,只有一颗敏于感受的心。他知道,作为一名演员,他可以克服自身的羞怯,成为海洋,用他的力量淹没一切。
在大学里,迪恩与比尔·百斯在一次聚会中相识,并成为朋友。迪恩向比尔提出在校外合租的想法,比尔虽然觉得和古怪又难以捉摸的迪恩一起住很可怕,但还是答应了。比尔花了6个月时间给迪恩找了一份引座员的工作,而迪恩却只坚持了2周就被解雇了。这是因为他把所有人都惹毛了,老板很讨厌他。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迪恩和比尔借钱付房租,用蜡烛代替电,晚饭吃燕麦粥。迪恩很不合群,他脾气暴躁,不想被打扰,也不想有别人在身边。在比尔的母亲来看望他们时,她曾因为和迪恩单独相处而哭了好几次。
从洛杉矶到纽约
迪恩对艺术十分热爱,他每天都废寝忘食地创作。他会做雕塑、画画、DIY,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我。同时,他也在好莱坞找到了第一份表演工作,以30美元的片酬拍摄了一部电影。但只能得到小角色的迪恩对好莱坞很是失望,他决定离开这里去纽约碰碰运气。
1951年,迪恩辍学前往纽约,当时电视业正欣欣向荣,给无名演员提供了许多机会。迪恩在电视界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个节目里表演高难度的特技。工作之余,他也去李·斯特拉斯伯格的工作室学习表演,成了这里最年轻的演员。
李培养出了许多鼎鼎大名的电影明星,除了迪恩,还有马龙·白兰度、玛丽莲·梦露、阿尔·帕西诺、简·方达、杰克·尼科尔森、达斯汀·霍夫曼等。在这里,迪恩学到了新式的方法派演技,这也成为他日后表演的标志。李说迪恩是个天生的演员,他非常害羞,对别人接近他很敏感。
迪恩很快发现,纽约并不比洛杉矶友好,他也仍然在为事业的起步而挣扎。他经常在电影院里一坐就是好几天,或者只是想到要参加社交活动,就变得郁郁寡欢,钱也渐渐地花完了。他经常没钱付房租,没钱吃饭,在朋友家里溜来溜去,依靠别人的好意。他内心深处的病痛一直在折磨着他,使他陷入一种看似自我封闭的孤立状态。
在纽约街头
迪恩渐渐明白,自己的不安感是他无法挣脱的牢笼。他内心有一种深深的伤痛,正是这种伤痛让他困惑不已,急需找到答案。他选择的职业在很大程度上救了他,表演能让他忘却自己复杂的内心状态,而只是去表达感受。
上舞蹈课
1952年,迪恩在百老汇《看见美洲虎》的戏剧中首次担任主角。戏中,他饰演一个被痴呆母亲关了一辈子的脆弱少年。迪恩的表现非常出色,被评为最有潜力的演员。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他还出演了十几部电视剧,多扮演愤怒、暴力的角色。在此期间,他还与当时还是演员、后来变身总统的罗纳德·里根搭过戏。
1954 年,迪恩与路易·朱丹和杰拉尔丁·佩吉合作出演了一部名为《不道德的人》的话剧,饰演一个阿拉伯敲诈犯,他介入了一对夫妇之间,并毁了这个家庭。迪恩凭借精彩的演绎获得了最佳新人奖。评论家们纷纷认为他才华横溢、前途无量。在排练期间,吉米和导演的关系并不融洽。经过数周的幕后争斗,吉米忍无可忍,最后退出了演出。对迪恩来说,更大的机遇即将来临。
吃下幸运的苹果
好莱坞名导伊利亚·卡赞正在筹备他的新电影《伊甸园之东》,他考虑让迪恩出演男主角卡尔。当卡赞第一次见到詹姆斯时,他发现迪恩和大多数人不同,对他并不客气。迪恩不仅不紧张,反而表现得很随意,并邀请卡赞一起骑摩托车。卡赞接受了他的邀请,骑在迪恩的自行车后座上,穿过纽约的大街小巷。他立刻对迪恩产生了兴趣。迪恩和保罗·纽曼一起竞争《伊甸园之东》的男主角,并最终胜出。
和保罗·纽曼的试镜
《伊甸园之东》改编自约翰·斯坦贝克的小说,情节是对《圣经》中该隐和亚伯故事的变形。片中,和迪恩扮演一对不和谐的父子。有趣的是在现实中,两人也发生了像戏中一般的摩擦。毕业于牛津大学的马西既信教又保守,他不喜欢迪恩说脏话,在明确表示态度之后,迪恩反而变本加厉。
《伊甸园之东》剧照,与雷蒙德·马西
不仅如此,在拍摄迪恩读圣经的场景时,他没有以应有的敬畏之心读经,这激怒了马西。之后,迪恩也没有立即摆出安抚的态度,这助长了马西的怒火。他认为这个年轻演员很坏,总是令自己不安和慌乱。而对迪恩来说,他只是想闹个恶作剧而已。
《伊甸园之东》剧照
在与马西演对手戏时,迪恩加入了一些精彩的即兴表演。他成了本片的灵魂,深刻展现了逆子对父亲的复杂感情,他既渴望父亲的爱,又畏惧他,怨恨他偏爱哥哥。他们的关系充满了需求不被看见的深深无力感,和两代人之间永恒的误解与冲突。迪恩使这深沉的主题迸发出了应有的高度,他的表演凄美动人,同时又真诚自然,毫不矫揉造作。
《伊甸园之东》剧照
迪恩曾邀请父亲温顿参加《伊甸园之东》的首映礼,却被对方拒绝了。不仅如此,他再一次从父亲那收到了否定的评价。温顿说他想离开居住的地方,因为儿子的名气太大,周围都是关于他的闲言碎语,他只想要清静清静。
《伊甸园之东》剧照
在《伊甸园之东》的拍摄过程中,与迪恩一起工作的人都觉得他将成为大明星。然而,在影片上映之前,他的才华一般都不为人所知,就连好莱坞摄影师弗兰克·维斯都不知道他是一个演员。在认识迪恩时,维斯只觉得他是一个在演艺圈打拼的年轻人,他还好心想给迪恩介绍一份版面设计的工作。迪恩拒绝了,但他也没有表明自己的职业。直到维斯看到《伊甸园之东》时,他才突然发现自己的熟人是个明星。
《伊甸园之东》剧照
凭借《伊甸园之东》中为自己量身打造的角色,迪恩一举成名。虽然许多评论家认为迪恩是一个卓越的新星,但也有人指责他模仿马龙·白兰度的戏路。虽然两人十分相像,但差异也很明显。与白兰度相比,迪恩更加多变和轻盈,他的作品常常是多情多感的,富于艺术美感;而白兰度则像一个理性的哲学家,他的作品就像一块沉重的铅,更侧重于表达思想。
与伊利亚·卡赞、马龙·白兰度、朱莉·哈里斯
迪恩一度十分崇拜白兰度,他们曾是同一导师门下的学生,也都是个性派的年轻男星。迪恩好几次打给白兰度,希望和他聊天,有时白兰度会简单的应和几句。但是时间久了,白兰度不再接迪恩的电话,他认为迪恩有情绪问题,需要接受精神治疗。
与马龙·白兰度
1955年,在一次聚会上,迪恩认识了瑞士女演员乌苏拉·安德丝(她此后成了著名的“邦女郎”),当时19岁的安德丝是白兰度的女朋友。明知这一点的迪恩却旁若无人地吻了安德丝,并在之后和她短暂约会了一阵。迪恩将此视作对白兰度的报复。
《伊甸园之东》剧照
在好莱坞,迪恩相继与许多美女约会。而他一生的挚爱是在拍摄《伊甸园之东》时邂逅的意大利女演员皮埃尔·安吉丽皮,当时她正在《伊甸园之东》隔壁的摄制组拍摄影片《银杯》。迪恩一直随身带着一个金珐琅的小挂件,打开一看,里面是皮埃尔的一绺头发,那是他们之间的定情信物。
与皮埃尔·安吉丽皮
每当提及皮埃尔,迪恩身上的阴郁和古怪就会消散,转而变为温暖和柔和。他说自己在遇见皮埃尔之前,从没有这么幸福过。虽然两人形影不离,但是迪恩琢磨不透、情绪起伏大的个性还是成为了阻碍。皮埃尔的母亲很不喜欢这个叛逆小子,而且迪恩也不是天主教徒,与皮埃尔信仰不同。最终,皮埃尔向他提出了分手,并听从母亲的话与歌手维克·达蒙订婚。
婚礼当天,当皮埃尔和她的丈夫从教堂出来时,看见迪恩坐在摩托车上痛哭流涕。在看了爱人最后一眼后,迪恩发动了摩托引擎,疾驰而去。他爱的女人将永远不会属于他。婚后的皮埃尔并不幸福,后因难以维系与丈夫维克·达蒙的关系而返回欧洲。1971年,她因滥用药物而过世。皮埃尔曾说,迪恩是她此生唯一爱过的男人。
在《伊甸园之东》杀青的那天晚上,迪恩的合作演员朱莉·哈里斯听到了录音棚里的抽泣声,走近一看发现迪恩正在更衣室里哭泣。她回忆说:“我把他抱在怀里,但他一直抽泣。他不想结束拍摄,他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
《伊甸园之东》剧照,与朱莉·哈里斯
让迪恩真正永垂不朽的是他的第二部电影《无因的反叛》。该片由迪恩、娜塔莉·伍德、萨尔·米涅奥联合主演。迪恩在片中饰演吉姆·斯塔克,一个出身良好家庭的问题少年。这是美国电影史上对青少年形象的第一次深刻塑造,引起了全国青少年的共鸣。
《无因的反叛》剧照,与娜塔莉·伍德、萨尔·米涅奥
影片原定的男主角是马龙·白兰度。在试镜中,白兰度极具表现力的表演,很快就让导演和制片人将他定为男主角。但因白兰度不愿意和制片方签署一份长达七年的合约,最后拒绝出演该片。
《无因的反叛》剧照
导演尼古拉斯·雷在看了《伊甸园之东》后,觉得迪恩迷茫忧郁的个人气质正契合《无因的反叛》的标准,便邀请迪恩来试镜。试镜中的迪恩和其他几位主演默契十足,镜头里充满了青春和复古的怀旧,于是被最终敲定为男主角。
《无因的反叛》现场,与娜塔莉·伍德、尼古拉斯·雷
在迪恩扮演少年形象之前,米基·鲁尼曾出演过15部这类以少年为主角的家庭喜剧系列电影,他扮演的是完美的儿子。而迪恩这次要扮演的则是问题少年,叛上的逆子。导演尼古拉斯也更喜欢描绘社会的反叛者,他认为迪恩就是这一形象的完美代言人。他给了迪恩极大的创作自由,允许他即兴创作台词,并根据自己的喜好塑造角色。
《无因的反叛》剧照
虽然受到了导演的信任,但拍摄工作进行得不是很顺利。首先是制片方中途要求把它从黑白片改成彩色片,于是之前拍好的全部重拍。其次是两位主演娜塔莉·伍德和塞尔·米涅奥当时还是未成年,法律规定他们的工作时间不能超过晚上八点,所以拍摄进度很慢。最后是华纳公司出于预算和审查的考虑,不断修改剧本,降低了效率。虽说制作过程跌跌撞撞,但影片上映后却引起了空前的轰动。
《无因的反叛》剧照
50年代二战刚刚结束,伴随着美国社会的物质丰盈,战后的虚无主义精神危机也渐渐显露。年轻人感到十分迷茫,不安,内心隐藏着对环境的愤怒。而《无因的反叛》精准地表达了这一点。这部片子成了青春片的经典,里程碑式的杰作。鲍勃·迪伦看了4遍这部电影,张国荣看了这部戏也说,如果可以选择,他希望和迪恩生活在同一时空。
《无因的反叛》剧照
迪恩在《无因的反叛》中的形象具有典型意义。他扮演来自异域他乡的少年,总是寻衅挑事,但也容易陷入沉思。他与父亲不和,尝试在其他人身上获得认可,去融入这个社会。这个角色几乎就是迪恩本人,现实中的他就既孤独压抑又桀骜不驯。片中不仅插入了一段他擅长的飙车戏,造型上也极为个性,乱蓬蓬的头发、白T牛仔裤红夹克的搭配也成为迪恩的标志。
《无因的反叛》剧照
因为《无因的反叛》,迪恩成了美国青少年的偶像。他们争相模仿他在片中的造型,还有了以迪恩的造型为灵感而创造出来的动漫人物。当时牛仔裤并没有那么普及,只是淘金工人的专属。但在迪恩之后,它成为了时髦年轻人的标配。服装店收到上千份订单,要求迪恩同款。不只是牛仔裤和皮夹克,就连迪恩因为高度近视而不得不戴的眼镜,也无心插柳地成了流行元素。
经典发型
《无因的反叛》被称为完美的影片,在文化与历史方面有重要意义,被列入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国家影片登记表。戏剧性的巧合是,此片的3位主演都在现实中意外早逝,娜塔莉·伍德溺水而亡,萨尔·米涅奥被劫杀,而迪恩则是死于车祸。这无疑增加了影片的传奇色彩。
与迪恩合作《无因的反叛》的男演员萨尔·米涅奥曾承认自己爱过迪恩,因为缺乏勇气,所以他没有对他采取过任何行动。萨尔也是好莱坞第一位公开出柜的男明星。他后来说自己和迪恩拍戏的时候只有16岁,如果他能早点明白自己的性取向,也许他会有和迪恩发展的机会。
与萨尔·米涅奥
紧接着,迪恩拍摄了他生命中的第3部也是最后一部电影《巨人传》。这次迪恩不是主角,红遍好莱坞的伊丽莎白·泰勒和罗克·哈德森才是主演。这是一部史诗级西部大片,时间线横跨30年。迪恩扮演的杰特原来是一名性格倔强不好相处的长工,却爱上了美丽的女主人。后来他因挖到了石油而翻身,成了百万富翁,却发现金钱依旧无法填补内心的空虚。
《巨人传》剧照,与伊丽莎白·泰勒
这个角色简直又是迪恩的真实写照,成名并没有让他走出内心的困境。他必须弄清楚,自己为什么成功了却还是不开心。为什么他总有那么多的怀疑,怀疑自己不配拥有?为了配得上成功,他必须相信自己的才华。但评论家们写的任何东西都无法让他觉得自己有资格被称为那个“天才少年”。
《巨人传》剧照
拍戏之余,迪恩最大的爱好就是开车和骑摩托。他还经常参加赛车比赛并拿下名次。迪恩越来越激烈的精神冲突导致他在开车和骑摩托车时更加鲁莽。他的朋友告诉他这样做有多危险,他不应该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而他只是笑笑。
他变得比平时更痴迷于毁灭。无论他有多么沮丧,只要坐进汽车或骑上摩托,以极快的速度飞驰,他就能重新振作起来。华纳公司限制迪恩在拍戏期间参加赛车比赛,这让他越来越焦躁和压抑。
《巨人传》剧照
于是,迪恩开始在片场喝酒、迟到、挖苦别人。《巨人传》中最出名的一场戏是迪恩扮演的杰特在宴会上喝得酩酊大醉。由于迪恩完全投入的表演方法,在拍摄时他真的完全醉了。这也是迪恩一生中最后的一场戏,被称为“最后的晚餐”。不朽是迪恩一直渴望的,但他的疯狂行为会导致什么结果呢?
流星划过夜空,化作金色的眼泪
就在《巨人传》拍摄结束后的一周多,迪恩像往常一样报名参加了将在加州萨利纳斯举办的保时捷斯派德拉力赛。1955年9月30日,迪恩前往竞争汽车公司领取赛车,并将其命名为“小杂种”。在暮色中,他驶入萨利纳斯466号公路和41号公路的交叉口。
突然,一辆迎面而来的福特车突然转弯,迪恩由于超速驾驶而躲避不及,他的保时捷被撞毁。坐在副驾驶的机械师武特维奇被甩出车外,他的下巴骨折,腿部骨折,但幸存了下来。驾驶福特车的23岁学生只是肩膀和鼻子擦伤,侥幸逃过一劫。但命运之神没有那么眷顾迪恩,他的头撞在方向盘上,大片头骨被压碎,全身多处骨折,当场死亡,年仅24岁。
迪恩的死震惊了所有人。他们惊讶于迪恩竟然如此荒谬地死去,他的死是一场无法预料的意外,他完全像是被上帝带走了。他死后,谣言席卷了整个美国。他的影迷拒绝相信他的死讯,陷入巨大的情绪混乱。有人说他只是因为毁了容而躲在私人疗养院里,葬礼只是游戏,迪恩的坟墓是空的,甚至要开棺验尸以证明一切都是恶作剧。当地警局不得不驻守墓地好几周以维持秩序。
在人们相信迪恩已死后,他们洗劫了迪恩在费尔南多谷的房子和在纽约的公寓,到处寻找他的痕迹。他睡过的床单、碰过的杯子、与他有关的所有东西好像都成了文物。当他的保时捷残骸被公开展出时,成千上万的迪恩崇拜者都来观看和触摸。慢慢地,残骸中软铝的碎片被掰下来拿走,玻璃碎片被做成戒指,任何可以变成神圣纪念品的东西都被拿走了。
在迪恩去世的当晚,艺术家肯尼斯·肯德尔开始制作迪恩生前想要的铜像。6个月后,在迪恩的家乡印第安纳州,这个半身铜像被安放在埋葬迪恩的墓地基座上。和其他与迪恩相关的物件一样,这个雕像也未能幸免。它在落成后不久就被人锯了下来,至今下落不明。
雕塑消失后,有传言说它是被退伍军人拿走了。这些军人因为雕塑纪念的是一位电影明星而不是一名军人而感到愤怒,而且他们还认为迪恩通过登记为同性恋而逃避了兵役,犯下了可耻的行径。
在迪恩的半身像失踪的同时,他的许多私人物品也不翼而飞。他录制的记录私人思想和情感的磁带,以及他在《巨人传》片场拍摄时留下的胶卷,都在失踪之列。最离奇的还要属迪恩生前常开的汽车,它也至今下落不明。
而迪恩那辆被撞得粉碎的保时捷也十分离奇,甚至成了被诅咒的车子。它后来被拖到了修理厂,在用千斤顶支撑拆卸时,车突然坠地,砸断了一名修理工的腿。该车的发动机后来被卖给了一名医生,他把它装在自己的赛车上,也和迪恩一样在比赛时死于车祸。另一名购买了这辆车方向轴的赛车手也死于车祸。
这辆车的外壳被用作展览。因为疏忽大意,这台车架未被固定好,不慎从空中掉落,直接砸到了参观者身上,使其臀骨碎裂。并且在不久之后,展厅还突然起了一场大火,将展厅烧为灰烬。而坐在这辆车副驾驶、在车祸中幸存下来的机械师武特维奇,也在健康之后陷入抑郁,并多次自杀未遂。1981年,他死于与迪恩类似的车祸。
在迪恩逝世后,《无因的反叛》与《巨人传》才上映。人们逐渐意识到迪恩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演员,他能展现出每个人内心的隐秘,令人感到亲切与柔软。人们编织了一个关于他的神话,他留下的影响比实际的成就还要大。
在迪恩去世后的三年里,写给他的信件超过了所有在世好莱坞明星的粉丝来信。日本商人大西濑田在车祸地点附近建立了一座纪念碑,向迪恩致敬。在纽约,迪恩的粉丝大卫·洛尔带领人们徒步参观迪恩生活和演出过的地方。当大卫开始徒步旅行时,只有八个人参加。几年后,变为几百人。
每年,迪恩的粉丝都会在他的忌日来到他的家乡。这早已变成了一个为期三天的活动,包括街头集市、古董车游行和詹姆斯·迪恩模仿秀比赛。1987年,在迪恩逝世32周年之际,有超过2万人从全国和世界各地赶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迪恩在美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他的形象随处可见,几乎出现在一切事物上,成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
灵澈综评
没有人知道,如果迪恩还活着,他会变成什么样。我们所知道的是,詹姆斯·迪恩是史上最有天赋的演员之一。他只拍了3部电影,就凭《伊甸园之东》和《无因的反叛》获得了2次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成为死后还被授予奥斯卡奖项提名的第一人。
终其一生,詹姆斯·迪恩都是渴望爱的孩子,只是用反叛的极端方式来表达。没有人比他更会表现年轻人的怒火、叛逆、不安、困惑、孤独、希冀和苦痛。现实中的他内向又爱表现,喜欢独处又广结朋友,会打康加鼓又会玩赛车,彬彬有礼又粗俗狂野,他是矛盾的结合体。但无论如何,他总是真实的,数百万年轻人都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他喜欢挑衅,喜欢较真,喜欢分析思考事物的本质。他是超越于那个时代的、独一无二的演员。
放荡不羁爱自由的迪恩是50年代美国年轻人追逐的精神标杆,他蔑视自己曾经的一切,热爱自己想要成为的一切。他永不满足,永不停止思考。他有一句名言:“像拥有永生般追逐梦想,像末日来临一般享受人生。”他的一生可谓将这句话演绎到极致,他就是一个叛逆至死的人,因叛逆生,为叛逆死。他是在夜色中奔跑的美国反叛者,他的名字将永垂不朽。
本文地址:http://www.cj8811.cn/8268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