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乡愁(3)——博山镇郑家庄村

郑家庄村是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博山镇下辖的行政村,位于博山区东南20余公里处。西邻博沂公路。对于该村的历史,文化、从何处迁徙而来,在网上基本没有一点的记录。村碑后面的村志也是很小的一点记录。这村与我老家是一个名字。

盛夏时节,走进村子,除了几个维修自来水管道的老乡,还有几个翻盖老屋的老乡,基本碰不到多少人。所以,自己可以很随意的游走于村子的各个角落。

虽然人不多,但是有好几个人问我:你来我村干什么,还带着相机,是不是来暗访的。暗访,第一次听到这个,有点诧异。不是,我是来你们村玩的。我们这个村有什么玩头,有什么可以照相的。

村里人这样和我说。

最后,回到村中心的广场时,遇到两位和蔼可亲的老人,我打消了急着赶车的想法,和两位老人拉呱,有一个小时吧。

两位老人给我讲了很多村子的来历、传说、以及关帝庙、二层楼、朝阳门的修建等。

爬到北边山腰处,拍的村子全景。

下了公交车,走进村子。走了很多村子,每个村子村口的不管是村碑,还是用作纪念的石碑,总是会贴满各种的广告、标语、告示……希望以后不要这样去污染石碑。这里有个岔路口,选择直行。

走进村里,街道干净。又看到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与走过的前面两个基本是一样的字体。

南博山镇郑家小学。记得自己小时候,每个村子都有小学,我们上的小学,不用出村。我们三个年级,一个老师教的。现在的小学生都得跑出好几公里,有的需要10多公里上学。

沿街的房子,墙面都喷了涂料。

现在的农村,也已不是原来记忆中的乡村,太阳能热水器、空调、汽车基本是家用电器和代步工具常态化。

因为坐早班车来的,所以,街道上很安静,少有人走。其实,现在乡村,基本空村居多。

这个东西,不知用来干啥。

这个窗户,绝对是纯手工制作的花窗格子。现在这种手艺,不知道失传了没有。现在基本是铝合金门窗。所以,这样的花格窗子已经没有市场。

院子里的花开的很好。

走进那个村子,都有这样破败的大门。破败的是大门,消失的是对故乡的记忆。

喜欢这样古朴的街道,两边是石头垒砌的房子。

看到这条石板路,让我有点欣喜若狂,终于拍到石板路了。美丽乡村,总是感觉与石板路密不可分。现在的村子,基本没有石板路了。因为村子的街道基本用混凝土铺了。当然,人们总是喜欢平坦的道路。但却失去了一份原始的脚下留恋。

村子还留有农业学大寨时候建设的大湾。

继续拍一段石板路,感觉特亲切。

关帝庙,基本坐落在村子的中央位置。

关帝庙下的青石板路。

从关帝庙下走进去。村中还有一条这样的青石板路。感觉这样的石板路才是乡村该有的模样。

部分坍塌的老房子。看着总是给人压抑的感觉。

中间的水泥路应该是后来加上的。这样的石台阶好看,但没法推车进出。

继续沿着石板路行走,游摄。期待以后的游摄里,能够拍到更多的这样的石板路。虽然水泥路更加的平坦,干净,但石板路还是给人怀旧的味,触摸到乡愁的边缘。

从这里可以很明显的看到,水泥路和石板路的区别。

又一个破败的大门。这个大门当初应该非常气派。大门两边的石刻雕花也非常精美。

窄窄的小胡同。

青石垒筑的小屋。

这个,应该是地瓜窖。就是冬天储存地瓜、土豆的土窖,一般有5-6米深,在土窖最底部,横向打出几条隧洞,用以分门别类储存。

破旧的老屋。

地里的西瓜长势喜人。

大门口的韭菜。

这样的空调,应该是前几年农村实行的煤改电的设备。开始以为是家家都装了空调。后来看了外挂机的字,才知道不是空调。

沿着这条路继续走。

这几间老房子很有特点。

门口刚刚用水泥处理了,非常干净的农家小院。

有一条石板路,显然是少有人走。

又遇到一个5路的交叉路口。

寂静的小路,无人的古村。

沿着这条路往里走。

这才是乡村的样子,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到处的生机盎然。

有一户人家正在修葺老房子。这是原来的大床。这样的油漆、这样的床板油漆画,对于70后来说,很熟悉。

这几个老乡正在用麦秸、石灰和泥,好久没有见到这样的工作场景了。他们一边干活,一边和我拉呱。几位老人家很是亲切,和蔼。给我拉村子的前世今生,村子对面汉王寨的来历。对面山上流苏树,老人们说,没有他们疯传的那样神奇,最大的流苏也就100年左右,哪有上千年的。只有尝试着走进他们的内心,才会听到不一样的故事。

一家人在房子上干的热火朝天。下面的老人和我说,屋顶全部拆了,换了檩条,上面铺了油毡纸。这样处理下,10年8年一点问题没有。当初盖屋的时候,家里穷,盖这样一口屋,省吃俭用好几年。现在,村里基本没人了,年轻人都出去买楼了。健谈的老人话语间透出丝丝的无奈。

房屋主人的笔筒,老人家肯定是文化人。

漂亮的大门。

拐到南边的村子。去这里拍流苏的都知道,从这里上山拍流苏。

农家小院该有的庭院经济,也是小院该有的样子和朝气。

这样的院子很漂亮。我在拍这张照片的时候,远处一位大哥在高声的喊我,吓我一跳,以为是拍到了必改拍的。我没听懂大哥喊得啥。一位大姐很警觉的问我:你是干什么的?拍照干啥?是不是暗访的?弄得我莫名其妙。我赶紧解释。我是来拍照玩的。大姐才放心了。和那个说了一声。大哥放心走了。

大姐说:近期,很多干部进村暗访,到处拍照。不能种蔬菜,不能堆放柴禾……大姐说了好多。我也很纳闷。农村就该有农村的样子,房前屋后种菜,堆放柴禾,不是更加有乡土气息吗。为什么不能种菜堆柴?

沿着窄窄的小巷走进去。

房前屋后的蔬菜。

墙头上的奇石。

老屋老街。

在这里,惊吓到一只斑鸠,斑鸠飞起瞬间,我也刚好摁下快门。

在这个街道拐角处,我在专心拍照,一位上坡种地回来的老人猛地看到我,吓了老人家一挑,也着实吓了我一挑。我们两人都开心的笑了。

原来的草屋改成了红瓦房。

干净整洁的街道。

又一处高高青石板台阶的大门。

古老的大门,里面也是青石板路。

天井已经长满了青苔。

朝阳门,关于朝阳门的建造,老人家给我讲了好多。

朝阳门里面的胡同。

这个东西,估计很多不知道它的用途。简单介绍一下:这是用来锯开木头的一个工具,在那两个木橛子横担一根木头,把要锯开的门头从三角的处传过去,放倒这个。这样,要锯开的木头一头着地,一头斜着朝上。一人在上面拉锯,一人在下面推锯。充分利用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原理。一个谜语:一人拉,一人推,雷声响,雪花飞。

漂亮的石墙。

结实的下水道井盖。

这就是村子的中心地带。老人和我说:村里买了原来的老屋拆了,建起了一个广场。凉亭东面有一个八卦图。关帝庙前因为自来水管道开了,大家挖开在维修。在这里,又有几位问我是干什么的。目的还是和前面的一样。怕暗访,被批评。

漂亮的石刻。

关于这间二层小楼,村里的老人是这样说的:妯娌二人中的一个因为一句赌气的话,建造的。因为当时都是草屋,鸡飞到屋上去了。其中的一个说:你看看,你家的鸡飞到我家屋上去了,刨坏了屋顶。嫌鸡刨了你家屋顶,你不会盖楼啊,盖楼鸡还能飞上去吗?结果,就位这一句话,还就真盖楼了。

因为当时是大户,有的是钱,雇人盖了二层的楼。具体叫什么楼,老人也说了,在这里就不说了,名字不是很好。因为没有后人,所以二层的小楼也早已人去楼空,摇摇欲坠了。

半山腰的柏树,估计有百年树龄。因为我打听从哪里上山,可以拍村子的全景。在这里,特别感谢一位漂亮的姐姐给我带路,姐姐一直给我带路到山跟前,指明了上山的路,姐姐才返回家。

山顶拍的村子的全景。

南瓜秧爬满了屋顶。

从沿街的窗户拍到的风扇、日光灯。已经好久好久没有人用了。

窗台上的三个瓶子:白色的雪花膏瓶,很多人不陌生。褐色的的药瓶,里面还有很多药。黑色的墨水瓶。

窄窄的小胡同。

从这里走进村子西边的那一片。

在这里,有一面山墙,下半部分全部是用石碑垒砌的:光绪年间、乾隆年间、大清处士……。有的用水泥灰掩盖了。这是一个精美的石雕花。石碑没拍。

因为少有人走,街道上的灌木。杂草丛生。

墙上的黑板。

沿街的土坯房。

循着歌声,找到这个干净的小院。

静静地进门。一帮老人在唱戏。具体唱的什么,真心听不懂。几个老人很热情。唱的投入,拉的专注。站着的大哥让我用他的手机,录制了好几段视频。他们让我用我的相机给拍几张照片。答应给他们拍照后,把照片微信传给大哥。我婉拒几位老人留我吃中午饭的邀请,走出院子,继续拍。

回来给大哥发照片时,才发现, 大哥扫了我的微信码,我申请添加好友,大哥没有通过。结果就是,照片没法传给他们。不知道大哥会不会误会我。

如果有谁认识里面的大哥,请私信联系我,或者联系大哥,加微信好友,我可把照片传给他们。我给拍了好多了。谢谢!!

回到村子中央的凉亭,有两位老人在乘凉,老人热情的喊我做做。于是,我坐在他们两位老人对面,开始了拉呱。拉了足足一个半小时,结果是,错过了一班公交车。

慈祥的两位老人家,从老人家口中,知道了很多的传说和故事。关帝庙,二层楼,朝阳门……老人家一一给我做了详尽的解说。期待村里的有心人能够去拜访老人家,听取老人家的解说,做好记录,写好村志,为后代留下一笔宝贵的记录。

真心祝福两位老人家健康长寿!!

没有找到1号。

期待村子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高端铝合金门窗

高端铝合金门窗

高端系统门窗品牌

本文地址:http://www.cj8811.cn/8267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解锁铝材的N种可能做设计,来大沥
下一篇: 触目惊心国务院安委办在渤海新区排查出多种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