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收紧程度看通胀
货币政策收紧程度看通胀 更新时间:2010-3-1 0:08:21 货币政策的走向历来都是资本市场上最为关心的“两会”议题。今年更尤为重要。
对于货币政策最新的、同时也是最高级别的措辞,来自于2月22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在讨论国务院拟提请全国人大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稿时指出,今年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而此前,2月11日央行发布的《2009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今年的广义货币供应量预期增长目标为17%左右,并首次强调要“合理引导货币条件逐步从反危机状态回归常态水平”。
央行公开发布的报告如此措辞,显然已表露出在宽松的背景下适度收紧货币的打算。
政策重心位移
纵览一下央行近期在货币政策上的表态,可以看出货币政策的重心实质上已经发生了位移。
在过去的一年里,货币政策可以说一切为保增长为出发点,保增长是货币政策的重心。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后,仅仅过了5天,央行即开会研究部署贯彻落实措施,首先第一条就是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
2008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保增长是2009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之后,央行2009年1月5日至6日召开的年度工作会议再次明确,金融工作一定要紧紧围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一首要任务,货币政策就是要确保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足,并且、必要时还可以使用创新金融工具保持市场的合理流动性。
为了达成货币政策宽松的目的,银监会2009年工作会议也完全“步调一致”: 鼓励实施贷款重组,拓宽项目贷款范围,允许有条件的中小银行业适当突破存贷比,出台这些措施力促银行放贷。
当2009年中国经济成功保8,V形复苏的态势确立之后,尽管货币政策继续“适度宽松”的大方向没有改变,但政策重心由保增长转换为调结构,央行在货币政策上的口风,也悄然发生了变化。2010年的1月5日至6日,时隔一年,央行2010年的工作会议上,确保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足被保持合理充裕所取代,强调更多的是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现在市场比较预期一致的观点是,2010年全年新增贷款额度在7.5万亿元左右,这也是基于货币政策会继续保持适度宽松的基础之上设想的。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央行17%的M2增速要严格控制的话,市场对新增贷款的估量恐怕就过于乐观。
央行已经在行动
事实上,央行已经不仅仅是在政策措辞上有所变化,最近一个时期,央行收紧流动性的意图十分明显:
先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频频出手。2010年第一周,从公开市场上净回笼资金1370亿元,相当于去年12月每周回笼量的12倍;新年第二周,开展2000亿元正回购操作回笼资金,创下历史最高纪录,至此央行已连续14周进行净回笼操作;1月7日,三个月期央票和91天正回购利率更是打破长达数月的稳定趋势,双双上扬。
紧接着是动用准备金率手段。1月18日、2月25日,仅一个月之隔,央行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各0.5个百分点。这是2008年11月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以来央行首次采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政策。
目前主要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为16.5%,而此前即使是在从紧的货币政策时,存款准备金率最高水平是17.5%。
尽管这些都被称之为是央行在宽松之下的 “微调”之举,但效果还是很显著。1月份,贷款余额同比增长回落至29.31%,为自去年5月份以来首度增速回落至30%以下;M2同比增长25.98%,较上月继续回落,为去年6月份以来的最低值。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黄益平认为,进入2010年央行上调央行票据收益率及存款准备金率的动作频繁,表达了货币政策调整的意图。
松紧程度取看通胀
简单地看来,货币政策只有三个方向:紧缩、扩张或者保持现状。目前,适度宽松更多是停留在口号上,央行的实际动作紧缩的成分更多。全年的货币政策走向,现在政策意向的表述是模糊的,至少是言行颇有偏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货币政策如何“适度”,将取决于通胀水平。
实质上,货币政策首要关注的应该就是通胀。199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把货币政策目标定位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只不过,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使得促增长成为了政策第一位要考虑的。
在去年10月2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首次提出“管理好通胀预期”之后,货币政策开始向保持币值稳定的法定目标“回归”。
日前,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宋国青表示,2009年的大额货币投放量很可能引起2010年物价的上涨。涨幅可能在6月份达到最大值,同比增长接近15%。全年平均来看,预计CPI增幅在3%以上,如果今年还保持七八万亿元的货币投放,也很有可能超过5%,形成比较严重的通胀局面。
要控制通胀,当前最直接的政策手段是收紧流动性,决策层显然心中有数。黄益平表示,2009年全年新增贷款已经近10万亿元,2010年1月新增贷款又超过1.3万亿元。毫无疑问,货币政策需要适度收紧。决策者的迟疑,可能反映了他们对增长还是有所担忧,或者不愿为控制通胀而影响增长。
现在,最大的可能是,随着通胀压力的越来越大,货币政策将逐步收紧,无论在政策风向上是否还在继续坚持“适度宽松”。
本文地址:http://www.cj8811.cn/5750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