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里的保险可靠吗银行的保险可靠吗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银行里的保险可靠吗,以及银行的保险可靠吗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银行的定期理财产品安全吗?银行会推荐保险,可以买吗,有没有风险?网银买银行的理财产品可靠么?去银行存钱,买保险类型的产品安全吗?银行的定期理财产品安全吗?银行理财产品应该是安全的,一般比定期存款利息高出一倍。比如:每万元银行定期一年2个点,理财产品在4个点区间浮动。

理财产品有半年期,150天,120天,超过一年的或两年是保险方面的理财。有五万元起步,也有十万元,三十万元不同挡次。在签理财协议时,理财有风险,投资需理性。但银行工作人员明白无误告诉你,理财正常的利息是不会产生风险的。特别是大行,工行.建行,要是储户不能兑现,肯定会闹事的。这么多年下来,储户保本计息几乎全面覆盖。

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银行又是国家安全的最关健的屏障。有积蓄的话,放到银行去理财是最安全了。当然要选择国家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对野鸡理财银行要远离,不能图利率高,这种银行资金链断裂会跑路的。

银行会推荐保险,可以买吗,有没有风险?我妹妹就是在上海建设银行工作的,根据她给我的描述来看,银行的保险是可以买的,但是要根据自己的资金和风险偏好来选择。

大部分的保险都是银行精挑细选过的,相比许多平台上的保险可能更可靠,更安全。但是根据收益率的不同,客户的需求不同,风险的等级也是完全不同的!

我觉得关于投资回报率的问题你可以参考下,这个可以增长你对于买理财,买保险,做投资等的一些知识。

(1)国债回报率4%,银行固定收益理财也这水平。

(2)打理社保基金的就是只能赚不能亏的高手,长期年化是8%。

(3)社会各行业平均回报率8%,这也是现金流折现模型中经常使用8%来折现的原因。

(4)公募基金经理长期年化超过15%的只有10人,年化超过10%的有60人。

(5)公募基金经理长期年化收益超过20%只有1人他4年年化21%。

(6)巴菲特年化22%即60年回报15万倍,78年544万倍。所以重要的是早做、稳赚、活久。

也就是说能够保持4%-6%年回报率的基本是一些靠谱的,无风险的,甚至低风险的理财;

但是超过了6%,达到了8%左右,就是一些有风险的,就好比银行里推荐的一些保险,信托,基金等;

而当收益超过了15%以上基本都是一些高风险的,这些投资项目一定要自己亲力亲为,千万不要交给别人来打理。因为能够保持这样高收益的投资只有自己可以做到,交给别人,基本都是“骗局”!结果就是“你看中了别人的利息,而别人看中的是你本金”的后果!

所以说:

如果你无法接受风险的,那么银行会推荐你一些4%左右的理财和定存;

如果你是能够接受一定风险的,那么银行会推荐你一些6%-8%左右的保险,但是要自负盈亏;

如果你是可以接受高风险的,那么银行会推荐你一些股票型的基金,大概收益在10%-15%左右吧,但是风险相对非常大,很容易亏损;

好的银行会把风险和利益全部告诉你,而坑你的平台和骗子只会告诉你利润,不会告诉你风险,这一点你需要了解!

?点赞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财经和投资背后的真正逻辑。谢谢您的支持,一家之言,欢迎批评指正。

网银买银行的理财产品可靠么?说句不好听的,用网银买理财,比你去银行实地买理财还靠谱,去银行实地买理财,有可能稀里糊涂买了保险、被做了“飞单”,在网银里反而清清楚楚。

网银里的理财,一定有一个“编码”可查,很难造假。银行理财,严格意义上说,只有银行自身发行的理财产品,才算银行理财产品,其他都不算。

银行自己的理财产品,都是有理财产品说明书(网银中可见电子版)和编号(网银中也可在理财说明中找到)的,登录“中国理财网”,这些产品和编码都是登记在案的,如果信息对不上,完全可以问银行咋回事。

比如银保产品,不能算理财,基金产品,更不能算理财。——有些人口口声声说自己在银行买了理财,真的拿出来一看,保险、基金…全是代销的,那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银行员工为了业绩含糊其辞了,还有一种就是自己没弄清楚。

如果登录网银,那么只要按照栏目板块去看,哪些是银行理财是一目了然:

比如“存款”,点进去就只能看到银行的大额存单、活期、定期、智能存款等,不会越界。

比如“银行理财”(或理财),点进去一般看到的都是银行自己发行的理财,银行不会把代销产品往里放。

银行理财的收益是否可靠?以理财说明书为准,不一定就是保本保息。银行理财目前分为“保本”和“非保本浮动收益”,前者规定2020年必须出局,要保本,那就存款。

保本理财,故名思意,本金有保障,也是白纸黑字的,有法律效力的。当然了,收益也不会太高。

非保本浮动收益,比如标注“业绩比较基准4.5%”,或者“预期年化收益4.5%”,那意思就是,根据过往表现,根据同类产品表现,预计可以达到年化收益4.5%,但也只是“预计”。

具体保不保,你买理财的钱银行如何打理,其实在理财说明书里都有写,总要大致看一下:一般收益较低的,基本都是在投资同业存款、货币基金、债券等较低风险的业务(只是说出事概率小,没说不会出事)。收益较高的,达到7%甚至8%的,也可能是挂钩股市表现,这种有涨跌起伏,相信也能理解吧?

为啥推荐在网银里买理财呢?因为线下交易过程中,银行自己都掉坑……最近银行圈里有个新闻,是一家银行买了另一家银行的“假理财”,没错,银行和银行之间也会做资金生意,相互存钱买理财,这叫“同业业务”,没想到同业居然也有造假的(相煎何太急?),别说老百姓,银行自己不小心也会掉坑,抛去其中的复杂的过程不说,当时银行间的理财不像老百姓买的理财,有一个可供查询的“理财编码”……所以,学会看理财编码是多么重要。

去银行存钱,买保险类型的产品安全吗?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去银行存钱买的保险类产品,绝不能与银行产品划等号。即是说,这种产品只是银行和保险公司合作,代理保险公司销售的一种投资分红型保险产品,简称银保产品,银行只是代理销售平台,并不负责运营和管理。所以,银保产品安全性和收益率与银行没有丝毫关系,一切由发行方保险公司负责。

银保产品也是银行代理业务的一种,其目的主要是赚取中间业务收入。而产品的运营管理则由保险公司负责,因此安全性和收益率的能否实现,则要看保险公司的运营管理效果。这个道理和余额宝非常类似,支付宝公司再强大,但与余额宝基金没有丝毫关系,只是一个代理销售平台而已,风险与收益完全由其中的十三家基金公司负责,支付宝只负责赚取佣金。

银保产品也不是说完全不靠谱,它也是银保监会核准的投资理财工具之一,但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至少有两大硬伤。

一是违约责任大,流动性极差。目前是银保产品主要分为两类,趸缴型和期缴型。趸缴型产品主要指一次性缴费,到期一次还本并给付收益。这类产品对于保本一般都有时间规定,比如5年期必须存续3年才能保本,或3年期必须存续3年才能保本等,因此一旦投保人出现急需用钱提前退保时,不但不像银行存款那样计算活期利息,而是因违约而损失本金。期缴型也是同样如此,比如一款5年期十年取产品,连续每年存入一定金额,存满5年后,每年返回一定比例资金,十年领完本金和收益。作为投保人,这其中就会遇到两个问题,一是能否有足够经济能力保持每年投入,一旦失去经济支撑,势必脱保,也算违约,本金一样会受到损失;其二,即使存够5年,在满期前退保的,本金可能损失不大或者保本,但与预期收益率差距很大,往往不如5年期定期存款利息。

二,预期收益率与实际收益率弹性太大,没有保证。在投保时,保险合同中一般是没有预期收益率的,只有最低收益率。而所谓的预期收益率都来至于销售人员的口头承诺,或者借助同类产品的历史业绩作为参照比对,继而进行引导销售。销售时说的6%预期收益率,到期可能是2%,但公司却并不违法,但关键是销售人员事前并不会有更加详细的风险提示,密密麻麻的合同内容,有多少会认真仔细看完呢?况且还有很多专业术语,即使银行人员也不一定懂,就不要说普通投保人了,唯一懂的人却不会告诉你。

有了以上对银保产品的基本认识,选择产品就需要更加谨慎,否则会掉坑。为了有效遏制银保产品纠纷,2017年8月23日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业金融机构销售专区录音录像管理办法>,对保险公司销售人员和投保人采用技术手段进行监督,采集证据,遏制恶意欺诈,这对银保产品的销售透明公平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但对于投保人来说,责任就变得更大了。假如你没有完整清晰的了解产品属性以及违约条款,一旦糊涂签约,只要回访通过,超过犹豫期的,即使亏损本金,你也只能认栽了。银保产品一般有10……15天犹豫期,在此期间投保人可以退保,保险公司必须无条件退保,否则可以投诉。

综上所述,银保产品只要持有满期,本金还是安全的,而收益率是浮动的。但是如果提前退保,损失本金的可能性非常之大也。说的更直接一点,这类产品只适合长期闲置资金投资,即打死都不用的那种,短期或不能确定期限的资金,并不适合它,而且银保产品整体实际收益率也平淡无奇。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银行里的保险可靠吗和银行的保险可靠吗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bitget安全下载地址

bitget交易所电脑端

bitget交易所安装包

本文地址:http://www.cj8811.cn/5498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银行里开超市银行里开超市方案
下一篇: 银行重大声誉事件包括银行重大声誉事件包括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