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通胀需要厂、商联手
防通胀需要厂、商联手 更新时间:2010-12-5 8:36:45 当前,通胀来势汹汹,已成为老百姓最为关心与敏感的问题。11月10日晚间央行决定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之后,国家统计局紧接着公布了10月份的经济数据:居民消费物价指数高达4.4%,再创年内新高。接连几个月物价指数频繁上攻之后,4.4%这一数字早已超出年初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全年CPI控制在3%左右的警戒线。 通胀将会导致物价上涨,从而令人们手中的货币购买力下降、生活支出增加;同时,可以预见的是,通胀压力在短时间内无法得到根本性解决,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汽车消费市场势必将受到持续性的影响。 车企成本高涨 通胀本身将导致钢材、铜、铝、塑料等汽车制造材料价格上升,因此,对于汽车企业而言,这将带来生产、采购等环节成本的增加。比如,今年进口天然橡胶的售价差不多增长了一倍,使得轮胎等汽车零部件随之涨价:从年初至今,国内轮胎市场已进行了三次大规模调价行动;此外,在10月份,国际轮胎巨头普利司通、固特异等企业更是同时宣布提价。 令车企负责人坐立不安的是,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各类生产成本上涨的同时,汽车价格却仍在下跌,而且大多数消费者依然执著地认为,车价还有降低的空间。这对汽车企业来说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是必须极力平息成本增加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却很难将增加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随着通胀预期不断加大,关于央行将再次加息的消息也不胫而走。一旦加息,这无疑将再次影响到汽车企业的融资规模,使企业的现金流减少并加大企业的资金缺口。这对汽车业这种资金密集型行业而言,将成为不可承受的打击。 消费热情降低 此外,让行业人士倍感忧虑的是,不断上涨的CPI或许将成为本轮车市由盛转衰的幕后推手。以10月份产销数据为例,10月底,国内不包括零售环节的汽车企业库存比月初增长0.29万辆,1~10月份汽车库存总量达到了54.21万辆。今年以来,车市总销量虽然在增长,但增长势头却呈现不断下滑的趋势:由年初超过40%的同比增幅,缩小至10月的不到20%。在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内需乏力的大背景下,由于物价上涨降低了购买力,车市持币待购气氛渐浓。 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对于汽车这样没有任何保值功能的商品来说,一旦物价继续上涨,各种税负开支与养车的费用也将随之全面上扬,车辆拥有者的负担也将随着物价的上涨而呈水涨船高的态势。 最重要的是,消费者需要考虑的不只是购车这一次行为,他们还需要考虑日后养车、修车甚至洗车、停车等等一系列费用过高的问题。通胀的压力之下,这些问题将显得更加突出,消费者也就更没有信心买车了。 市场风险待解 通胀带来了车企生产成本的高涨,同时带来了消费者购买能力的下降,这让汽车行业的前景似乎一下子变得极为黯淡。那么,出路在哪里呢? 对于汽车企业而言,虽然生产成本与日俱增,但他们却不能轻易给产品提价。目前同一类型和档次的车型越来越多样化,消费者的选择也很多,市场已经进入了充分竞争状态,汽车价格逐步回归理性是大势所趋。消费者已经习惯了汽车不断降价,厂家如果轻言涨价,势必会在竞争中陷入被动。 面对当前通胀压力,中国车市的唯一出路就是厂家和经销商联手,共同面对严峻的市场环境,共同分担市场带来的压力和成本加大的风险,而不能像过去那样,生产厂家独善其身,把降价、压库压力转嫁到经销商身上;此外,汽车厂家还应及时果断地降低产能,加大对经销商的金融融资支持,适度降低经销商经营过程中遇到的资金压力,防止由于销量的下降和库存的增加带来的资金链崩盘问题。 除了政策层面的防通胀手段需要进一步明确外,我们有必要对中国汽车市场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做出一个理性的分析和反思。能源的消耗给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带来的是动力还是阻力?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是不是必须要建立世界上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看来,是到了该为我们的投资行为做一客观评估的时候了。 作者:李永钧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本文地址:http://www.cj8811.cn/3094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