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加息周期临近
注意加息周期临近 更新时间:2010-5-10 0:07:59 《投资者报》分析员 曾茜
“我们一直在等落地的鞋子,结果等到却是第三只袜子”。加息已成为市场中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5月3日,央行年内第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而市场预期的加息却迟迟未见踪影。
目前,市场上关于何时加息的讨论不绝于耳,但其实这并非最重要的问题。我们认为,市场更为值得关注的,应该是中国究竟为什么要加息,以及此次加息是不是预示着新一轮加息周期的到来问题。
实际上,通货膨胀也好,人民币升值也罢,甚至是美国的加息,都不是促成中国政府加息的最主要原因,对经济过热的担忧,才是加息的最根本原因。而此轮加息如果启动,将标志着新一轮加息周期的来临,其影响结果更值得关注。
加息原因讨论需看清本质
有时,市场对一些现象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对本质的关注,当下关于加息话题的讨论,就是这样的。
尽管目前对加息的讨论尤为激烈,但就讨论的话题来看,讨论最多的莫过于什么时间加息,以及加息的幅度会如何。
我们认为,与讨论加息的时间和幅度比较起来,讨论为什么要加息才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对于投资者来说,我们关注任何一个政策的变动,其实是要通过政策的变动来了解经济的形势和趋势,从而来指导我们的投资决策。同样,对于加息来说,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众口一词说要加息的背景下,促使决策层加息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目前关于“为什么加息”的讨论,多集中在通胀压力、人民币升值乃至美国加息上,而我们比较赞同的一种观点是,无论是美国加息的影响,还是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抑或是同样被市场热议的温和通胀的来临,都不是促成管理层加息的根本原因。
首先,就中美加息关系来看,两者并无时间上环环相扣的密切联系。
回顾2005年以来的中美利率走势,可以发现,在2006年4月份中国开启新一轮加息周期的时候,美国已经进入了加息周期的尾声,而且,在2007年下半年的时候,美国进入了降息周期,当时中国的利率则是不降反升,继续保持的加息的态势。
当然,从技术形态走势以及在更大的时间范围内来看的话,在美国利率变动之后,时隔一年或者更长的时间,中国的利率也会有相应的变化,比如,2007年下半年美国降息之后,中国则在2008年底的时候,也开始进入降息周期,但这也难以证明,中美利率之间的相关性,我们更倾向于认为,这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的经济周期走势趋同化,而各国的利率的变动,均是基于本国经济形势的变动来调整的,而不是它国的利率变动。
其次,就加息与人民币汇率之间的关联度而言,两者也并无直接联系。
同样,回顾上一轮加息周期,可以发现,在这轮加息周期中,伴随着的是人民币强劲的升值势头。上一轮加息周期是在2006年~2008年间,在这之前的2005年7月份,人民币已开始升值,而且这一势头一直延续到2008年中期,也就是贯穿了整个加息周期始终。统计显示,在2006年至2008年的加息周期中,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从8.07降至6.8左右,降幅高达16%。这表明在中国的经济环境下,人民币的升值和利率上调并不矛盾,升值的情况下,同样也会加息。
第三,尽管目前市场上一谈及加息,势必会提及通胀,但实际上,通胀也并非促成加息的关键因素。
实际上,回顾2004年的CPI水平,可以发现,当年通胀程度已经比较高了,全年维持在2.1%以上,且在6月~9月间达到了5%以上,并在7月和8月两个月均达到5.3%,这一数值已是自2000年以来CPI的最高值。但在整个2004年间,央行仅在10月29日上调一年期存贷款利率0.27个百分点,此外再无加息的举措。可见,通胀水平和加息与否也并无直接关联。
经济过热才是根源
2004年的高通胀背景下,央行却仅加息一次,这其中,有着客观的原因。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2004年里,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控制在10%左右,并未形成经济过热的态势,所以,尽管物价创下历史新高,但整体经济形势良好的情况下,一定的通胀,管理层采取了容忍的态度,而不是用加息来遏制。
同样,2006年4月份加息周期开启时,中国的GDP增速已经连续两个季度在10%以上,所以,尽管2006年全年的CPI增速大部分徘徊在2%以下,仅在年底达到2.8%,但央行还是在4月份决定加息,来防止经济过热带来的不良后果。
或许,上述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清楚的表明,经济增速才是促成管理层加息与否的根本原因。
同样,今年以来逐渐强化的加息预期,恰恰也是由于我国经济过热的苗头不断出现。
今年一季度,GDP增速由去年四季度的8.7%突升至11.9%,尽管这一数据并不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已经过热,但是月度增幅的环比差距,使得管理层不得不担忧,未来若保持同样同比增势的话,经济过热难以避免。所以,防止经济过热已经成为管理层的重点工作。
实际上,近期央行的一系列举措,包括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发行1240亿元央票,其目的也都在于回收流动性,防止经济进一步过热。尽管5月3日的上调准备金率动作,使得加息的时间表有向后推迟的迹象,5月份加息的可能性在降低,但是加息的脚步依然在渐行渐近。
野村证券研究认为,中国央行最迟6月份加息27个基点,并在下半年再分别两次加息27个基点,同时三季度会再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将上升至17.5%,中小金融机构上升至15.5%。
中投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魏凤春也认为,中国会在美国之前进入加息周期,由于5月份CPI会超过3%,甚至达到3.5%,所以加息的节点也会在6月份。
新加息周期即将来临
目前,有观点认为,二季度或有的加息并不是加息周期的开始,理由是,消费的增速还达不到过热的程度,而投资的增速也在下滑,信贷的控制也在持续推进,所以,持续性加息的因素并不具备,二季度或有加息,也将是一次偶然性事件。
这一观点看似有道理,实则是对当前经济形势的认识不全面,在上一轮加息周期开始之初,市场上也有同样的声音,认为2006年连续两次的加息,并不代表加息周期的到来,当然,这一观点被后来接连不断的加息事实所击败,相信当前市场上的一些质疑,最终也会和上一轮加息周期一样,被加息的事实所击败,因为当前无论是数据层面还是经济形势层面,过热的迹象已经比较明显。
首先,一季度的GDP增速达到了11.9%,而去年四季度仅为8.7%,表明在经济回升的趋势中,经济增速加快较为明显,而鉴于我国宏观经济的连续性较强,未来这一强劲增势有望得到保持,经济过热的风险不容忽视。
其次,经济过热与否,并不能只看出口投资和消费三驾马车是否都处于快速增长中,还要看流动性。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下,天量信贷进入市场,房价飙升,物价飞涨,经济过热且不均衡增长的信号已经很明显了。而且,近期央行公布了其测算的国内产能缺口情况,已经处于12年来的高位,产能缺口的高位运行,表明经济增长的速度超过了其自然的经济增速,过热苗头再一次出现。
再次,一般的规律是,投资过热之后,往往会出现物价的上涨,而目前我国的物价水平已经持续上涨并接近通胀区间,表明投资增速已经经历了过热,所以即便是今年投资增速有所下滑,也是过热之后的自然回调,而且,相信今年的投资增速下滑幅度不会太大,为未来的经济局部过热埋下伏笔。
经济过热的背景下,一旦开闸加息,就标志着新一轮的加息周期的到来。这也是为什么央行对加息较为谨慎,所以暂时更多的是采取数量型的工具,如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央票等来调节经济的原因所在。
尽管管理层谨慎有加,但是市场对加息与否以及加息的时点看法都比较一致,即二季度加息的可能性最大,并具体到6月份将会加息。
当然,尽管新一轮加息周期即将到来,但是投资者无需过分担忧,因为从历史上的规律来看,加息对股市的影响并不大。而就今年股市的走势来看,震荡市将是大基调,而连续的加息在情绪上会对市场造成一定的影响,但不会改变市场的大势。
而就加息对各行业的影响来看,最明显的是银行、保险和房地产行业,预计银行在加息影响下将现超预期增长,而保险业则是短期偏负面,长期利好,加息对房地产行业的不利影响则较为深远。
本文地址:http://www.cj8811.cn/1249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